[实用新型]感应式电子门锁的饰物式电子钥匙无效
申请号: | 00250098.1 | 申请日: | 200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4572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存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思达计算机系统(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19/00 | 分类号: | E05B19/00;E05B4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2 北京市建国***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电子 门锁 饰物 钥匙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感应式电子门锁的相关联部件,特别涉及用于开启感应式电子门锁的一种饰物式电子钥匙。
通常开启电子门锁的电子钥匙多为卡片式的磁卡、IC卡或感应卡,其封装体的外形都是塑制矩形薄片状,使用时要插入电子门锁的认读部分进行识别,一般称为刷卡,但是对于非接触感应式电子门锁,只需把卡片在锁的感应头面前停滞或晃动一下,即可识别,虽无需让钥匙卡接触门锁的感应头,也要把钥匙卡片从衣口袋里拿出来,到门锁感应头前晃一晃,未能发挥感应式电子门锁的优点,新型的超大线圈射频感应式电子门锁的感应距离可以达到10-20公分,此时感应钥匙卡即使放在皮包内在锁前晃一晃,或者在衣袋内向锁靠近一下,即可感应开门,因此为了进出门的便捷,防止钥匙被丢失或遗忘,钥匙卡如能做成身边装饰物的形式,将会对开门操作进一步简化,给门主人带来更大的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感应式电子门锁的钥匙卡外形结构进行更新改革,使它向身边装饰物的形式靠拢,在靠近门锁无需接触的状态下直接开门,防止钥匙的丢失或遗忘,也有利于人们在手持重物或带手套不便于从衣袋内取放钥匙卡时,也能实现开关门操作,有利于门主人的进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感应式钥匙卡目前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由IC芯片、感应线圈和外封装体所组成,通常使用的封装体是PVC塑料片,把线圈和IC芯片二者封存在两层塑料片的中间,其功能的核心件是感应线圈和IC芯片,如果改变了封装体的形式,只要内含IC芯片和感应线圈,同样能起到靠近门锁开门的目的,电子钥匙为此只须调整和选择好线圈的工作参数,然后把它们封装在皮带扣内,或胸卡、别针、表带、手镯、项链以内,当人们佩戴着这些装饰物件接近自己家门的时候,不用再专门执行持卡操作,即可按下手柄开门。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饰物式电子钥匙的几种实施形式。
附图1是皮带扣式电子钥匙结构图
附图2是挂在皮带上的电子钥匙夹
附图3是别在手表带旁的电子钥匙
附图4是透明指环式电子钥匙
附图5是挂在儿童胸前的装饰卡式电子钥匙
在附图1中作为电子钥匙的皮带扣采用非金属材料制造,例如使用ABS塑料,沿其轮廓边缘留出放线圈的凹槽,其内封装一个感应线圈1和一个IC芯片2,用它取代金属皮带扣,当佩带人接近超大线圈感应式电子门锁时,线圈1和IC芯片2就可以接受门锁射频线圈发出的射频信号,反馈处理后的信号给射频线圈,经锁芯CPU处理辩识后启动驱动线路解锁开门。
附图2中以塑料注塑封装感应线圈和IC芯片在U形皮带夹子的矩形装饰面上,勾挂在皮带上使用。
附图3是在PVC塑料片中封装感应线圈和IC芯片,别卡在手表带的旁边,成为随身带的电子钥匙。
附图4中以有机玻璃或聚脂塑料压注成指环形状,环内封装感应线圈,另在指环顶面镶装的彩色人工钻石下面埋放入IC芯片,构成感应式电子钥匙。
附图5中是为了上学少年儿童考虑,携带卡片式感应卡容易丢失,采用勋章授带的形式,做成片状胸卡式的感应卡,佩带在儿童胸前,走近门前即可感应开门。
本实用新型区别已往出现过的非卡片式的棒状钥匙坠或感应式婉带的电子钥匙封装体,它们在使用时要有指向性的对准感应头,对开锁操作还不够方便,本实用新型采取以身边佩带装饰物的形式作为封装体,制成感应式电子钥匙,对应配合超大线圈感应式电子门锁的使用,免去开门前掏拿钥匙卡片的准备动作,站在门前,只要存贮的密码与锁内设的一致,即可按下手柄开门,方便快捷,以装饰物形式佩带在身上,可以防止钥匙的遗忘和丢失,而且还可以利用电子锁一卡开多门的优势,对饰物式电子钥匙事前进行多种设置,使它可以开启大门以及内屋门和使用电子锁的家具柜门,免除了身边要带一大串钥匙的弊病,此外,非接触感应式识别系统与磁卡,IC消费卡一样,除用于大门的开启外,同样可用于智能消费,用于本系统内的食堂、停车场、健身房……等计次、记时、计价的场合。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思达计算机系统(北京)有限公司,未经科思达计算机系统(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00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