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阀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50713.7 | 申请日: | 200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4409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01 |
发明(设计)人: | 刘照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照光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31/122;F16K3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蒋旭荣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阀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阀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配合电磁阀的动作,使阀体内的塞体上、下两侧产生压力差,而自动开启水阀,以达到能用低压、低电流的直流电磁器控制阀体的启闭的装置。
节约水源已是现今公共的议题,传统以旋钮式控制水流的水龙头,由于公共道德心未能充分的发辉,水源常在不知不觉中浪费。基于此,现今市面上各种用于节约水源的水龙头应运而生,如:以按压式定量出水的结构改善传统旋钮式的使用方式。但是,按压式的因定量的出水有限,往往手上污垢或香皂未洗清,水源即中断造成使用上不是很方便。再有,现有按压式的操作不便且构造与构造间的互动性不佳,因而故障率较高。
另外,目前亦有一种利用红外线或光电侦测器侦测使用者的用水时机,并通过触发电磁阀的开启,达到自动供水与关水的目的。但是,该现有结构的电磁阀是以一电磁器直接带动塞体的开启或关闭,故需以较大的功率去启动塞体,因此一般均以市电(AC-110V)去控制上述的电磁器,其缺点是接电源线不易,并有漏电的危险,以及其是运用大电流、大电压的电力驱动,故其较易出现故障,不符合经济效益与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电压、低电流的直流电电磁器间接控制塞体开启或关闭的水阀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将阀体作成模组化,能随意的安装在水龙头或出水器具的型体内,能批量生产及广泛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将阀体作成模组化,能避免接交流电源线的困扰,以及可避免漏电与触电的事情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阀装置,包括阀本体和塞体,阀本体具有第一储水室与第二储水室,该第一储水室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水道及与第二储水室连通的进水道,在第一、二储水室设有与第一储水室的进水口相通的暗道;塞体封抵于第一储水室的进水口,其上具有一小孔;电磁器设于阀本体上,具有活动的将前述暗道封抵的磁轴。
当水源由第一储水室进入充满第一、二储水室时,两储水室的气压保持平衡,水源无法由第一储水室的出水道流出;当该电磁器被启动使所述暗道开启令第二储水室减压,至使第一储水室的压力大于第二储水室,而将塞体往第二储水室一侧移动,使得水源由第一储水室的出水道流出。
该阀本体包括第一、二阀本体,其中第二阀本体相对于第一阀本体设有抵止座。
该塞体包括具有所述小孔的板体,及套设于板体上而周缘露出于板体的可供所述第二阀本体的抵止座抵压的止漏片。
该板体的中央延伸有可供套设定位止漏片的倒勾座。
该设于板体的小孔是设于由板体所延伸出的轴柱上。
该第一、二阀本体间设有止漏垫圈。
该电磁阀与第二储水室间设有止漏垫圈。
该第二阀本体与板体间设有压缩弹簧。
本实用新型由于该水阀装置是配合电磁阀的动作,将阀体内两储水室形成压差,而可控制水源从阀体内的出水与否,亦即,水阀的出水通过电磁阀启动方可实现,因此,人的手部进入洗手槽则红外线将启动电磁阀动作,而使阀体内产生压差,令水源由一特定方位流出;反之,手部离开洗手槽则阀体内压力保持平衡,水源则无法流出;它能够以低功率的直流电电磁器控制塞体开启或关闭,使用方便,不会发生漏电及触电的危险,且能批量生产。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阀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阀装置的剖视分解图
图3是图2的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水阀装置的活动膜开启的示意图
图5、6是本实用新型水阀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
先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水阀装置1包括:第一阀体10、第二阀体11、塞体12、压缩弹簧1 3以及电磁器14等构造,在第一阀体10与第二阀体11之间由塞体12区分有第一储水室101与第二储水室110,其中的第一储水室101分别连通一进水道103与出水道102,及在塞体12上设一小孔123与第二储水室110连通。
再于第二阀体11上设有一穿孔111与一暗道114,该穿孔111用来连通第二储水室110至暗道114,再由暗道114经第一阀体10的胶体内通到出水道1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照光,未经刘照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07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