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油回收船无效
申请号: | 00256382.7 | 申请日: | 200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4487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9 |
发明(设计)人: | 徐述铎;张正非;顾学峰;王继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述铎 |
主分类号: | B63B35/32 | 分类号: | B63B35/32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油 回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水域溢油的浮油回收船,是对现有的浮油回收船结构的改进。
水域溢油的防治作业,大多数采用二种方式。一种是用普通的船只装载溢油应急专用设备进行作业。另一种是用专用的浮油回收船来回收溢油,而浮油回收船以装设带式收油机的居多。这类回收船主要是依靠船与水(油)的相对移动,使收油带接触并粘附溢油,将油分离出水面。实践中发现上述浮油回收船普遍存在下列缺陷:1、船与水相对静止(如船停止前进时)收油带与油(水)的接触机会减少,收油速率显著下降,因此不适于定点或在狭小不便航行的水域作业。2、浮油和水以相同的速度接触收油带,水的存在相对降低了油与收油带的接触机会,降低了收油速率。3、现有的收油带是用不透水或透水性很差的橡塑材料或织物制成的,它阻碍水流,更阻止水流穿透,也就减少了油与收油带的接触机会和收油速率。综上所述,这类装有带式收油机的回收船收油效果较差,有必要加以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浮油回收船,它可以实现提高溢油回收速率和提高回收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船体和收油机其特征在于:船体前甲板有一凹槽,上述凹槽的前端是开通的,收油机安装在该凹槽内,在收油机下端内侧设置有导流泵。
收油机的收油带是网格状滤油收油带。
所述的收油带的网目在5~120目之间。
在船体首部收油机两侧斜向设置有导流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在收油机下端内侧接近水面处设置有导流泵,回收溢油时,开启导流泵,水表面产生引导水流抵消船首波的影响,将溢油快速引至收油带,加之收油机转动的共同作用,使溢油回收速率大大提高。2、收油带采用网格状滤油收油带,收油过程中,水可以从网格中漏出,油粘附在收油带上,因而提高了回油效果,并为导流起到了促进作用。3、设置导流板,对引流起到导向作用,同样起到了提高回收速率的作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船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船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船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油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油带的主视图。
1、船体;2、收油机;3、凹槽;4、导流泵;5、收油带;6、导流板;7、回收船;8、刮油板;9、外挂机;10、液压动力站;11、操作台;12、传输泵;13、油水分离器;14、驱动辊;15、挤压辊;16、尾辊;17、溢油。
参见图1~图5,为了安装收油机2,船体1前甲板开有一凹槽3,该凹槽3的前端是开通的,将收油机2斜向安装在该凹槽3内,收油机2下端置于海里。为了提高引流流速,加快溢油17回收速度,在收油机2下端内侧设置有导流泵4,回收溢油17作业时,开启导流泵4,溢油17会被快速引流至收油机2下部,加之收油带5转动的共同作用,溢油17被带入收油带5上,再由驱动辊14、挤压辊15和刮油板8的共同作用,将溢油17刮下船仓内,由此可见,设置导流泵4可以大大加快回收溢油17速率,减小溢油17的扩展区域。收油机2的收油带5是网格状滤油收油带5,收油带5的网目在20目。由于存在网格,具有漏水的功能,并具有对引流的促进作用,因而提高了溢油的回收效果。在船体1首部收油机2两侧斜向设置有导流板6,起到对引流的导向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述铎,未经徐述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63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