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00258894.3 | 申请日: | 200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4521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03 |
发明(设计)人: | 戴维德·作锦·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00 | 分类号: | H01R24/00;H01R13/58;H01R12/24;//H01R10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用于连接远程微型同轴线缆的微型线缆连接器组件。
如美国专利第5,871,369号及日本专利公开第09-055243号所揭露的现有微型连接器,其中若干个扁平线缆的导电芯线都各自安装在连接器主体的凹口内,而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纵长压接条则设置在主体的凹槽内,此凹槽垂直于每一凹口的纵长轴线而位于导电芯线的垂直上方,且绝缘端盖稳固组设于主体上,并借助压接条将导电芯线压下。因此,每个导电芯线沿连接器主体上端子的弹性接触臂弯曲,凭借这种设计实现线缆与端子间的电性连接。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平保持装置,以阻止当较大拉力作用时线缆与连接器或芯线与线缆之间的分离,因此,此种连接器与线缆间的机械连接效果较差,且在端盖以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内的过程中,端子弹性臂可能会因为不正确的操作而产生永久变形。因缺乏定位装置,这些导电芯线本身的较小尺寸及其可挠性将使其装配到相应的凹口内变得更加困难,同时缺乏定位装置将使导电芯线与端子臂间连接的可靠性减弱。
另一种现有微型连接器如日本专利公开第10-321314及第10-255921号所示,是采用连接器线缆固持机构,在此固持机构前端设置一排“U”形凹槽,以收容相应的同轴线缆的导电芯线。当线缆固持机构的相应凹槽插入到端子的倒置叉形末端中时,端子上、下侧的叉形末端将被压向“U”形凹槽的一边或相对一边的导电芯线。但是,因安装端子的绝缘本体的限制所产生的紧密配合,此端子叉形末端或导电芯线容易被损坏或产生永久变形。因此,此紧密配合也不足以保证在特别大拉力作用下,线缆固持机构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稳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简易地与若干个微型同轴线缆稳固连接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线缆连接器组件至少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个端子,其中在第一绝缘本体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对接面及连接面,自对接面向前延伸出一舌形部,此舌形部包括有前表面、顶面、相对于顶面的底面及邻近底面的底部,在此第一绝缘本体上还设有若干个自连接面贯穿至舌形部的前表面的收容槽,而每一端子均包括有与对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及与接触部相邻的第一保持部,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的每一收容槽分别包括有位于舌形部的第一段及位于对接面与连接面之间的第二段,其中第一段开设在舌形部顶面上而终止于其底部;每一端子的接触部与第一保持部分别收容在前述相应的第一段及第二段中,而且接触部被底部支撑并部分凸出舌形部的顶面,凭借这种设计保护接触部并且确保其与对接电连接器的接触组件的可靠配合。
上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其中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一对具有弓形部的扣持部,该扣持部可与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具有凸起的通道相配合。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干涉配合及具弓形部的扣持部与具凸起的通道间的扣持作用,可抵消作用在线缆连接器上的外部拉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端子与线缆间的过盈配合以抵消外部拉力,而容易导致二者间的连接受到直接损坏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端子安装在图1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组装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线缆组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线缆组安装在图3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组合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第一绝缘本体安装在图5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组合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沿B-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线缆组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线缆组安装在图9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C-C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D-D线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88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油管锚
- 下一篇:一种热管常压热水取暖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