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量微压用差压变送器的量程迁移终端接头无效
申请号: | 00260801.4 | 申请日: | 200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4532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10 |
发明(设计)人: | 朱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子鹏 |
主分类号: | F22B37/38 | 分类号: | F22B37/38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耀田 |
地址: | 030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 微压用差压 变送器 量程 迁移 终端 接头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自动化仪器类,涉及一种用于测量微小压力的压力变送器的终端连接管件。
在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领域,经常会遇到微小压力的检测和控制,例如,应用十分广泛的燃煤蒸汽锅炉,在其正常运行时,要求炉膛的负压维持在-20Pa(约-2mmH2O柱),炉膛出口的负压维持在-20至-50Pa之间。其次,在用差压法(如孔板、均速管等)测量风量的某种场合,计算结果的差压过小,只有几十个Pa。再者,在制药行业的精烘包车间,通常需要保证洁净厂房内的微正压,也只有几mmH2O柱。可见工业生产中微小压力及差压的测控要求是普遍的。但是,目前用于检测微小压力的仪器却难以胜任。通常测量微小压力时,采用的是微差压变送器。这种差压变送器的测量原理及结构如图1所示。过程介质的压力作用在变送器的正负压室(室),驱动其测量膜片(10)及内部填充的硅油(11),硅油再驱动微小位移检测元件、电容(12、13),其位移与差压成正比,电路部分再将微小检测元件的位移变化转换成标准电信号。微小位移检测元件是一种弹性元件,接触介质的测量膜片一般为不锈钢,也是一种弹性元件,在它们正常工作时,产生的位移应与施加其上的过程压力成正比,而从零到其测量下限正是它的弹性不灵敏区,也就是形变与外加压力不成正比的范围。弹性不灵敏区的存在,使现有差压变送器的最小量程受到了限制。目前国内外质量较好的微差压变送器的最小量程为100Pa或120Pa,最好的可做到50Pa,能达到50Pa的最小量程已实属不易,因此要求继续缩小现有变送器量程是不现实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弥补现有差压变送器在测量微小压力时的不足,提供一种测量微压用差压变送器的量程迁移终端接头,使变送器在工作时脱离不灵敏区,实现量程迁移,从而达到测量微小压力时的精度要求。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上述目的的。现有的压力变送器的终端接头,只起到连接压力变送器与过程测量管线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一端有与变送器过程接口连接的外螺纹,安装时与变送器过程接口的内螺纹连接;另一端为钢管,与过程测量管线焊接。本实用新型之量程迁移终端接头,保留了现有压力变送器终端接头与变送器过程接口连接的外螺纹段,将另一端的钢管与标志迁移量的透明刻度管连接,是将弯管口插入钢管内孔紧配合,并使刻度管口垂直向上。为了保证介质无泄漏,插入弯管时应加软密封套。透明刻度管可以为玻璃刻度弯管,其刻度以毫米为单位,高度至少20毫米,一般为20-50毫米。
使用时,将过程压力接入变送器的负压室,将量程迁移终端接头接在差压变送器的正压室,往接头内注水,让水位达到某一合适的刻度,使整个变送器的正压室内注满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效果:由于量程迁移终端接头外接一个刻度注水管,工作时,等于对变送器的内膜片人为地施加一个微小压力,使其弹性膜片脱离不灵敏区,进行量程迁移,完全消除了微压测量的盲区,即使压力为零,也能准确地测出。因此,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微压检测问题。鉴于生产实践中,微压测控的广泛性,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造价底廉、使用方便的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差压变送器的原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差压变送器安装示意图。
如图2所示,一种测量微压用差压变送器的量程迁移终端接头,其结构包括:一端有与变送器过程接口连接的外螺纹段1,另一端为钢管段2,中间为安装用螺母3。钢管段2与直角弯曲的透明刻度管4连接,是将弯管4的管口插入钢管2的内孔紧配合,并垫以橡胶密封套5,弯管4的安装位置应使刻度管垂直向上,直角弯管可以是玻璃管,也可以采用其他透明材料制作。其上的刻度以毫米为单位,从接头水平中心线向上刻以0-50毫米的水位线,并标注毫米数字。
变送器过程接口安装位置朝上时,透明刻度管可做成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子鹏,未经朱子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08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