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媒燃油转化器无效
申请号: | 00263764.2 | 申请日: | 2000-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4517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03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俊麟 |
主分类号: | F02M27/04 | 分类号: | F02M27/0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媒 燃油 转化 | ||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用于引擎的触媒燃油转化器。
汽车、摩托车为现代人的主要交通公具,其主要燃料则是汽油、柴油,然而,倘若燃料无法完全燃烧,容易使引擎产生积碳情形,而且,未燃烧的油分子排放于空气中亦会导致空气污染,因此,通常在汽车的油路上会装设一只触媒燃油转化器,如图6所示,该触媒燃油转化器(8)是装设于汽车的引擎(80)与汽油滤清器(81)之间的油路上,当汽油经过触媒燃油转化器(8)时,可被裂解为微粒,以促成完全燃烧的目的,而现有触媒燃油转化器的型态是由两相对的中空筒体套接成一火箭型筒体,另于筒体内组装一具有蜂巢式细孔的柱状机心,该柱状机心系以铝合金、铜合金、合金钢或陶瓷材料等基质材料混合铂、铱、钯、钛、硅或镁等材质制成触媒机心,当燃料经过燃料转化器时,藉由该柱状机心的触媒转化作用,将燃料迅速裂解成微粒。
然而,前述现有燃料转化器的柱状机心虽然具有蜂巢式的细孔以增加其与燃料的接触面积,以提高裂解效果,但实际上,在使用过一段时间以后,油液中的杂质极易使细孔阻塞,反而降低燃料的裂解效果,而且亦会造成极大的排气阻力,导致马力减损而增加耗油量,不仅未能达到完全燃烧之目的,同时会造成空气污染、减少马力、积碳以及耗油等缺失。
为了改善上述缺失,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媒燃油转化器,可以提高燃料的活性化与离子化效果,使其更易于燃烧,更完全燃烧,以达到提升马力、消除积碳、排除黑烟、节省燃料的效果。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触媒燃油转化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由中空的筒体与一盖体相对组套而成的壳体,壳体的两自由端分别设有一接头,接头之中心则设有贯穿至壳体内部的油道;
一置于壳体内的滤心,其是由中空的铜管制成,滤心的中心是与壳体的油道相通;
一套设于壳体内的中管,中管的中心设有供滤心穿过的穿孔,另于中管周壁上设有产生磁场的磁石组。
所述的触媒燃油转化器,其特征在于:该中管的穿孔两端分别同轴凹设一内径较大的容置槽,所述的磁石组分别置于该容置槽内,且每组磁石是由两个半圆柱形的磁石所组成。
所述的触媒燃油转化器,其特征在于:该中管的周壁可间隔径向凹设数个容置槽,并且是以两个容置槽为一组相对设于同一直径上,于每一容置槽内置入磁石。
所述的触媒燃油转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管设有两只,每一中管周壁径向凹设有呈相对设置的放置磁石的容置槽,另于两中管之间组装有间隔设置的三片环状铁片,两铁片之间并夹设两片环状磁石。
本实用新型的触媒燃油转化器,主要是根据油离子之磁波应用磁场原理,可以促使燃油中,原来排列并不均匀的分子、原子重新排列整齐,达到活性化与离子化之效果,以达到完全燃烧的目的。
实施上述的技术方案以后,利用触媒中管来加速燃油分解速度及效果,并利用磁石所形成的磁场,当油液通过滤心时,得以因为磁波震荡与磁轨排列作用,促使燃油中原来排列并不均匀之分子、原子重新排列整齐,达到活性化与离子化之效果。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特征及其目的,兹以较佳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图面的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之外观分解示意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之平面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种实施例的外观分解示意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之图3所示实施例的平面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平面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6系习用之引擎与触媒燃油转化器等油路配置示意图。
请参阅图1、2所示,为了提高触媒燃油转化器裂解燃料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触媒燃油转化器(1)包括壳体(10)、套设于壳体(10)内的中空式铜管滤心(20)、套设于滤心(20)外作为触媒的中管(30)、以及填塞于中管(30)管壁的磁石组(40),其中,中管(30)系以陶瓷、耐热塑料或耐热橡胶等作为基材,混合稀有元素铂、铱、钯、钛、铝、镁、锌、钠、钾、钙等在高温下融合而成,以加速燃油分解速度及效果,而磁石组(40)则可形成磁场,使通过滤心(20)的油液得以因为磁波震荡与磁轨排列作用,促使燃油中原来排列并不均匀之分子、原子重新排列整齐,达到活性化与离子化之效果。
本实用新型之细部结构如后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俊麟,未经刘俊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37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