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喷枪针杆构造改良无效
申请号: | 00264360.X | 申请日: | 200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4580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07 |
发明(设计)人: | 廖家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家庆 |
主分类号: | B05B11/00 | 分类号: | B05B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枪 构造 改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枪构造,具体地,指一种藉由针杆的尖锥部的适当位置上设有环凸部、以使针杆的环凸部恰能抵顶于头座容置室内的锥状面,来达到增加针杆的使用寿命及确实提高止漏功效的喷枪针杆构造。
常用的喷枪构造如图1所示,在长期使用下会产生如下的困扰:
请参阅图2及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由于针杆10在头座15的容置空间150内来回移动时,由于针杆10的移动轴线不一定与容置空间150的中心为同一轴心,因此,易造成针杆10因稍微偏心的移动方式,而迫使针杆10的尖锥部101的一侧会先碰触到头座15的锥斜面151后,再继续往左侧移动,直至该针杆10的尖锥部101恰能滑嵌入头座15的颈环部152上,虽然这样,在短期内使用会有止漏效果,但是,经长时间使用或使用次数多时,则会因头座15的颈环部152的锐利度先与针杆10的尖锥部101的一侧摩擦,会导致针杆10的尖锥部101的表面适当处产生环凹槽102,而在针杆10的尖锥部101再次抵顶于头座15的颈环部152内时,则会因环尖锥部101的凹槽102作用而可使气体或液体经由凹槽102处而向外侧渗漏或喷出,如此,不但无法具有止漏的功效,而且亦会使针杆的使用寿命缩短,进而需要常常更换或维修,以使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增加及使用不便。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喷枪针杆构造改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藉由针杆的尖锥部的适当位置上设有环凸部,以使针杆的环凸部先能抵顶于头座的容置室内的锥状面上,且能减少环凸部与头座的锥状面间的锐利摩擦,以增加针杆的使用寿命,且能降低所需维持更换的成本及不便利性,并能确实提高其止漏的功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枪针杆构造改良,包括有盖体、头座、枪体及针阀组,其中所述盖体前端设有枢设于枪体上的贯穿的容置空间,且使已枢设于枪体上的头座的前端缘能穿伸于容置空间内;所述头座内亦设有贯穿的容置室,且于该容置室的一端分别呈锥状面及颈环部,以供针阀组的针杆的一端恰能插置于其内;所述针阀组由推杆、座体及针杆所组成,其中所述座体内设有贯穿的轴凹部,且于轴凹部内设有以供与推杆前端的螺纹部枢设的内螺纹,且能使已穿伸于座体轴凹部内的针杆凸部恰能被定位于座体与推杆之间;其中:所述针杆的另一端为尖锥部,且于该尖锥部的适当位置上设有环凸部,以使针杆的环凸部恰能抵顶于头座容置室内的锥状面。
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将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以对本实用新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其中:
图1为常用喷枪构造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在多次使用后的局部放大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喷枪针杆构造改良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喷枪针杆构造改良的针杆局部组合剖面状态示意图;以及
图6为图5动作后的局部放大组合剖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喷枪针杆构造改良,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包括有盖体2、头座3、枪体4及针阀组5,其中盖体2前端设有贯穿的容置空间20以便能枢设于枪体4上,且使已枢设于枪体4上的头座3的前端缘能穿伸于容置空间20内。
头座3内亦设有贯穿的容置室30,且于容置室30的一端分别呈锥状面31及颈环部32,以供针阀组5的针杆52一端恰能插置于其内。
针阀组5则由推杆50、座体51及针杆52所组成,其中座体51内设有贯穿的轴凹部510,且于轴凹部510内设有内螺纹511,以供与推杆50前端螺纹部501枢设,且能使已穿伸于座体51的轴凹510部内的针杆52的凸部520恰能被定位于座体51与推杆50之间;另外,该针杆52的一端设有凸部520,且于针杆52的另一端为尖锥部521,并于该尖锥部521的适当位置上设有环凸部522,以使针杆52的环凸部522恰能抵顶于头座3的容置室30内的锥状面31。
当使用时,则先按压枪体4的手柄40往右侧移动,且会使手柄40压迫滑座41往右侧移动,并可使该滑座41压迫弹簧42及针阀组5的座体51亦跟着往右侧移动,因此,会使针杆52跟着往右侧移动,且使针杆52与头座3的容置室30的锥状面31间形成些微间隙,以供液体能从此间隙中向外侧喷出使用;反之,当压迫于手柄40的外力被消除时,会因弹簧42的反弹力作用而迫使滑座41及针阀组5的座体51向左侧移动,此时,由于针杆52的移动路径并非位于头座3的容置室30的中心轴线上,换言之,该针杆52的移动路径位于近头座3的中心轴线上,因此,当针杆52的尖锥部521向左移动至头座3的锥状面31内部时,会先使已位于尖锥部521上的环凸部522的一侧会先碰触到锥状面31上,且具有引导校正针杆52的移动路径,直至针杆52的环凸部522的外周面完全抵顶贴合于头座3的锥状面31上(而尖锥部521不与头座3的颈环部32接触),如此,方能确实提高其止漏的功效,且能降低所需维修更换的成本及不便利性,进而增加针杆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家庆,未经廖家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43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托车主开关锁
- 下一篇:按摩浴缸槽体结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