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丁烯聚合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0808531.5 | 申请日: | 2000-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353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2 |
发明(设计)人: | E·阿里瓦特;G·伯纳佐兹;A·皮内德;C·赛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国石油化学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0/10 | 分类号: | C08F10/10;C08F2/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卢新华,邰红 |
地址: | 英国英***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丁烯 聚合 方法 | ||
1.一种在反应器内连续聚合异丁烯过程中,维持聚异丁烯的性质P在所希望的恒值的方法,该反应器内包括含有单体和所生成的聚合物,与其上的气相平衡的沸腾液体反应相,进行该聚合的步骤包括将催化剂和包含有单体的C4烃类进料混合物连续进料至该反应器中,并且连续从该反应器抽取出液体反应相,该液体反应相随后连续经过至少一个纯化步骤,分离出所生产的聚异丁烯,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质P选自于所制备的聚异丁烯粘度及其平均分子量;通过使用所生产的聚异丁烯性质P与反应器气相异丁烯分压PiC4之间预先所建立的经验关系,确定对应于性质P的理想值的PiC4目标值V;以及在聚合过程中,检测反应器内气相异丁烯分压PiC4,及选自于聚合反应温度和C4烃类进料混合物的至少一个组分浓度的至少一个参数,从PiC4测量值和这些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的测量值计算异丁烯分压校正值(PiC4)c,并且通过操作导入反应器中的催化剂流量Qc及/或C4烃类进料混合物的流量Qh,使该校正值(PiC4)c保持在目标值V附近为常量。
2.依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压PiC4被模型化为C4烃类进料混合物内异丁烯的浓度CiC4,以同一烃类混合物内至少一个化合物浓度为变量的函数F1,以聚合反应温度为变量的函数F2,异丁烯转化为聚合物的转化率函数的函数,并且还有如下特征:1)测量C4烃类进料混合物里的异丁烯浓度CiC4,函数F1内同一烃类混合物中的某种化合物(或数种化合物)的浓度,聚合反应温度和分压PiC4,2)从前一步骤的第二道、第三道测量值计算F1、F2,3)自F1、F2、CiC4和分压PiC4测量值,计算得到分压PiC4的校正值,即(PiC4)c,它独立于CiC4的任何变化,独立于函数F1内该C4烃类进料混合物中所述化合物(或数种化合物)的浓度,或者独立于聚合反应温度,4)通过操作进入反应器的催化剂流量Qc及/或进入反应器的C4烃类进料混合物流量Qh,使分压PiC4的校正值(PiC4)c恒定在PiC4的目标值V附近。
3.依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性质P选自于所制备的聚异丁烯的运动粘度、比粘度、比浓粘度和特性粘度。
4.依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性质P选自于所制备的聚异丁烯的数均分子量Mn或重均分子量Mw或者粘均分子量Mv。
5.依据权利要求1~4之中任一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助催化剂存在下,使用适于阳离子聚合的催化剂,并且导入反应器内的助催化剂量与催化剂的量的摩尔比值保持恒定值。
6.依据权利要求5,其特征在于,要导入反应器内的助催化剂量与催化剂量的摩尔比值为0.05~20,优选1~10。
7.依据权利要求1~6之中任一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a)确定反应器中的气相异丁烯分压与性质P之间的经验关系,选择性质P的理想值,并且利用该经验关系来计算与性质P的理想值相对应的反应器中气相异丁烯分压的目标值V;(b)将(a)步计算所得到的目标值V显示为校正的异丁烯分压调节器中的设定点;(c)测量C4烃类进料混合物里的异丁烯浓度CiC4,函数F1内该同一烃类混合物中所述化合物(或数种化合物)的浓度,聚合反应温度和分压PiC4;(d)从前一步骤的第二道、第三道测量值计算函数F1、F2;(e)自F1、F2、CiC4和分压PiC4测量值,计算得到分压PiC4的校正值,即(PiC4)c,它独立于CiC4的任何变化,独立于函数F1内该C4烃类进料混合物中所述化合物(或数种化合物)的浓度,或独立于聚合反应温度;(f)调节器比较异丁烯分压校正值(PiC4)c与步骤(a)中计算出的目标值V,并且计算这两值之间的差值E=V-(PiC4)c;(g)作为步骤(f)中计算出的差值E的函数,调节器通过操作流量Qc及/或流量Qh,使反应器内气相异丁烯分压PiC4接近目标值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国石油化学品有限公司,未经英国石油化学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853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