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去抖动应用的相位/频率检测器无效
申请号: | 00815893.2 | 申请日: | 2000-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391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15 |
发明(设计)人: | A·施斯科夫;B·L·斯塔克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商传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D3/24 | 分类号: | H03D3/2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天正,张志醒 |
地址: | 美国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抖动 应用 相位 频率 检测器 | ||
发明背景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信。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在电信网中用于在恢复的时钟信号中去除“抖动”的电路。
2.现有技术状态
第一个商用数字话音通信系统在1962年安装在伊利诺州的芝加哥。该系统被称为“T1”,它建立在双绞线对上的24个电话呼叫的时分复用(TDM)基础上。T1系统的数字比特速率是1.544Mbit/sec(±200bps),它是在1960年代对于约1英里的距离能够由双绞线对支持的最高的数据速率。载送T1信号的电缆被埋在地下,以及通过维修孔可以被接近,这些维修孔当时在芝加哥被设置成具有大约1英里(实际上,6000英尺)的间隔。因此,带有数字转发器的模拟放大器被便利地按照大约1英里的间隔来设置。
T1系统在今天仍旧广泛地使用,以及构成用于更高容量通信系统(诸如可输送28个T1信号的T3)的基本构建块。符号T1原先被用来描述特定的类型的载波设备。今天T1常常被使用来指载波系统、数据速率、和各种复用与组帧的规范。虽然在涉及到以8kHz速率形成和被使用来载送T1载波的24个话音信道的复用的数字信号时更精确地使用符号“DS1”,但符号DS1和T1常常被交换地使用。今天,T1/DS1系统仍旧具有1.544Mbit/sec的数据速率,以及支持高达24个话音和/或数据DS0信道。同样地,符号DS2和T2指的是输送高达四个DS1信号(96个DS0信道)的系统,以及符号DS3和T3指的是输送高达七个DS2信号(672个DS0信道)的系统。对于现代T1设备的定时容限已被缩减到±50bps。T1和T2标准被使用于北美和日本。被称为E1和E2的类似但不兼容的标准被使用于欧洲。T3标准被使用于北美,以及被称为E3的类似但不兼容的标准被使用于欧洲。在1980年代,被称为SONET(同步光网络)的光纤技术通过允许把T3和E3变换成STS-1信号而提供了在T3和E3两者之间的兼容性措施。
当前的用于T1/DS1系统的标准包含了对于原先的T1系统的许多改进和增强。基本的T1系统是基于193比特的一帧,即,24个8比特信道(有用负载)和一个组帧比特(F)。按照今天的标准,不需要把192比特的有用负载“信道化”到24个DS0信道中去。另外,已规定了超帧和扩展的超帧格式(正如技术上已知的那样)。
除了现代编帧的规范外,现在的T1技术规范也包括提供不同的“线路码(line code)”,有时称为“传输代码”。将会看到,T1信号是形态同步的(受到严密地控制的异步)信号,与同步的(SONET)信号不同,它仍旧受到漂移、抖动和遗漏的影响。线路码是信令规范,它们被设计成便于帧同步和检错。
异步传输模式(ATM)是面向分组的技术,它许可在分组内载送一个或多个话音、视频和数据的连续比特速率信号通过网络被输送。ATM适用于输送突发性业务(诸如数据),以及容纳恒定的或连续的比特速率信号。在宽带网中传递连续的比特速率业务(例如,T1,DS3信号)时,控制目的地节点缓存器的时钟必须运行在一个与在源节点处输入的业务信号的频率精确地匹配的频率上,以避免缓存器溢出或下溢,以及导致最终丢失数据。然而,在目的地节点处的时钟频率不能容易地直接跟踪回到源的时钟频率,因为ATM网络固有地产生码元抖动(即,在目的地节点处码元的随机延时和单元的非周期性到达),它会扰乱码元到达时间以及使得它们在被用作为直接恢复原先的业务信号输入频率的装置时更加困难。
时钟恢复可以通过时间印记或自适应时钟来提供。第一方法被称为同步残余时间印记(SRTS)。SRTS方法假设存在发送器和接收机都可以参考的公共同步网络时钟。在自适应时钟方法中,接收机缓存进入的业务并且比较缓存器的量值与本地时钟。缓存器的量值被使用来控制时钟的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商传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美商传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158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