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工业烟囱烟尘净化处理排放系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102837.8 | 申请日: | 2001-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368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1 |
发明(设计)人: | 石必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必成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47/06;F23J15/04;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6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工业 烟囱 烟尘 净化 处理 排放 系统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工业烟囱烟尘净化处理排放系统装置,本发明属工程机电领域。
现有的工业烟囱的烟尘是通过烟囱直接向大气排放。为解决工业烟囱烟尘中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在科学上也研究了许多能固硫、提硫、洗煤的先进技术,但这些先进技术设备价格昂贵,不宜普遍推广和使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烟尘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大气造成的普遍大面积污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既简便又科学又能普遍推广和使用的方法来解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既简便又科学的,又便于推广和普遍都能使用的一种工业烟囱烟尘净化处理排放系统装置,为解决世界上因烟囱排放烟尘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给人类带来的大气环境严重污染和危害,解决世界环境污染带来的危机。使工业烟囱烟尘不再直接排入大气层,而是排入本发明虚拟的大自然环境——烟尘处理器内进行化学处理后再排入大气。
本发明的设计方案是不改变现有烟囱功用的前提下,在烟囱排烟口上部,对称安装上吹风机和抽油烟机,两边用气流挡板挡住高空风流。烟囱排放烟尘时,吹风机和抽油烟机开始工作,将烟囱排放的烟尘,经抽油烟机抽出,经管道输送到地面,通过再次加压抽油烟机后,再用管道输送进入一个虚拟的大自然环境中的烟尘处理器内,用喷溶解液水雾的方式,使送入烟尘处理器内烟尘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这虚拟的大自然环境中,在溶解水雾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化学成为碳酸钠、硝酸、亚硝酸,而不排放在大气中形成酸雨危害人类。
本发明专利的积极效果在于,减轻和消除现世界工业烟囱排放烟尘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大气、对人体、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制造一种普遍能使用推广工矿企业成本资金都能承受,并能解决大气环境污染的大气环保设备,根治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根据资料表明,现世界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年排放量大约是1亿5千万吨。我国是用煤大户,每年向大气排放量大约是1800万吨。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大气云层中的水雾相结合使地球表面温度逐年上升;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形成的降雨变成可怕的酸雨。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世界大气环境污染也在加快。已由原来的局部地区发展成为世界区域性的世界三大酸雨区。它们分别是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国;欧州的欧盟地区十多个国家;亚州的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区域。使世界三大酸雨区域已占到世界80%的地表面积,形成全球性的世界酸雨问题,世界性的气候变暖问题。
世界性的酸雨问题和全球气温变暖问题,给世界各国的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2000年11月25日在荷兰海牙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延期一天后仍然未能达成协议,使来自180个国家的与会者只得空手而归。可见现工业烟囱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已十分严竣地摆在了世界人类面前。本发明的工业烟囱烟尘净化处理排放系统装置,是将排入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不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而是将它排入到虚拟的大自然环境中的烟尘处理器内,用溶解液雾化喷水,使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溶解液的水雾结合,使排放烟尘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烟尘处理器内得到净化、排放处理。解决世界性的大气环境污染和世界性的因气候变暖带来的世界环境危机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工业烟囱烟尘净化处理排放系统装置的说明书附图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烟尘处理器(11)俯视图、B-B剖面图。
图3为图2所示烟尘处理器(11)的A向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工业烟囱吹风机轨道用梯的B向视图。
图5为图1所示工业烟囱抽油烟机轨道用梯的C向视图。
摘要附图是本发明烟尘处理器(11)主视图、A-A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必成,未经石必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28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