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104250.8 | 申请日: | 200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321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07 |
发明(设计)人: | 史蒂文C·埃默特;贾森E·乔丹;黄麟;迈克尔J·萨拉蒙;史蒂文V·比斯比凯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摩托罗拉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朦,李辉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 折叠式 无线电通信 装置 | ||
本发明通常涉及用于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的组件的领域。
消费者要求制造商不断使便携式无线电通信装置,如折叠式无线电话机的尺寸和重量减至最小。为了实现这些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小型化,折叠式通信装置的壳体必须较薄。但当壳体较薄时,通常用于制造壳体的塑料,如聚碳酸酯的抗冲击性则较低。折叠式通信装置的可携带性会导致折叠式通信装置摔落。
近来,已利用除塑料以外的其它材料来制造折叠式通信装置的壳体。由NEC公司制造的一种折叠式通信装置,如Digital Mova N501iHYPER采用了由镁制造的金属壳体部分。该金属壳体部分构成NEC可折叠装置的内表面,其在可折叠装置处于未折叠或打开位置时是暴露的。在折叠或关闭位置以及打开位置均是暴露的NEC可折叠装置的外表面是由塑料制成的。由于在关闭位置以及打开位置都暴露,因此,可折叠装置的外表面更易于受到由摔落所产生的震动。由于NEC的可折叠装置的外表面由较薄时易于碰坏的塑料制成,因此,由NEC的折叠式电话提供的壳体结构不适用于小型折叠式通信装置。
因此,需要一种适用于小型折叠式通信装置的壳体结构。
图1为在关闭位置的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前透视图;
图2为在关闭位置的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后透视图;
图3为在打开位置的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前透视图;
图4为在打开位置的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后透视图;
图5为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一上部壳体活板(upper housingflap)的第一透视分解视图;
图6为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上部壳体活板的第二透视分解视图;
图7为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下部壳体活板(lower housingflap)的第一透视分解视图;
图8为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下部壳体活板的第二透视分解视图;
图9为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中第一铰接肘节和铰接轴组件的透视分解视图;
图10为一透视图,其描述了啮合铰链中铰接套管的第一铰接肘节及铰接轴组件、啮合第一铰接肘节及铰接轴组件以及铰接套管的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的显示组件的挠性带、及与第一铰接肘节及铰接轴组件分离的铰链的第二铰接肘节;
图11为一透视图,其描述了啮合铰接套管的第一铰接肘节及铰接轴组件、卷绕在铰接套管的显示组件的挠性带、以及啮合第一铰接肘节及铰接轴组件的第二铰接套管;
图12为用于说明将上部活板装配在下部活板的局部透视分解视图;
图13为沿图1中线13-13所示的铰接套管、挠性带和轴组件中的铰接轴的局部剖视图;
图14为沿图3中线14-14所示的铰接套管、挠性带和铰接轴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沿图3中线15-15所示的铰接套管、铰链的挠性套环、铰接轴和挠性带的局部剖视图;
图16为沿图3中线16-16所示的铰接套管、第二铰接肘节、铰接轴和挠性带的局部剖视图;
图17为下部壳体活板使用的一电池盖卡扣组件的透视分解视图;
图18为下部壳体活板使用的电池盖卡扣组件和一电池组卡扣件的的透视图;
图19为沿图2中线19-19所示的在锁定位置的电池盖卡扣组件及与电池组接合的电池组卡扣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20为图19的局部剖视图,其不同之处在于示出了在未锁定位置的电池盖卡扣组件;及
图21为电池组卡扣件的透视分解视图。
一种便携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如折叠蜂窝式电话具有一个壳体,该壳体由可活动连接在一起的上部和下部壳体活板构成。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可在关闭和打开位置之间转换。在关闭位置,隐藏了壳体的内表面但暴露了壳体的外表面。在打开位置,壳体内表面和外表面均是暴露的。壳体外表面主要由金属材料、而不是由塑料构成,以便能更好地保护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免受碰撞。
便携折叠式无线电通信装置如图1-4所示,为一折叠式无线电话机100,最好为可用于蜂窝式电话系统的折叠式蜂窝电话。虽然折叠式无线电话机100最好是一种折叠式蜂窝电话,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会认识到以下披露的特点也适用于其它折叠式通信装置,如无绳电话、有线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双向无线电装置,寻呼机等,此处使用的“可折叠式无线电话机”应泛指这些装置及其等同物中的每一种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摩托罗拉公司,未经摩托罗拉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42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