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蕊芯电热线防水接头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04581.7 | 申请日: | 2001-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370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8 |
发明(设计)人: | 喻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喻孟华 |
主分类号: | H05B3/06 | 分类号: | H05B3/06;H05B3/56;H02G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永武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南港***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蕊芯电 热线 防水 接头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蕊芯电热线防水接头的制造方法。
在许多应用电能转变为热能的电气用品当中,发热元件的使用可说相当普遍,而无论其型态为如何,其大部分的应用原理皆是利用一具有高电阻值的导体通电后产生热量的方式实现,其中,使用碳纤维作为蕊芯而外覆一绝缘材料层所形成的电热线、因具有柔韧性及高电阻特性而成为一相当良好的发热元件,所以可应用在电毯等需保温的装置中。
然而,在某些使用环境条件下,要求发热元件具备防水的功能,以避免其接触的水或水气导致漏电短路的危险发生,而以上述的电热线为例,其外层虽具有一绝缘材料层可作为水的隔离层,但是由于电热线的端部必然会与连接电源的导线端部相接合,因此电热线端部与导线端部两者接合的地方将是防止水渗入的重点区域,现有的做法是在电热线端部与导线端部接合处以一防水胶加以密封,借此阻止水由接合处进入,但是由于电热线会产生高热,致使位于电热线端部的防水胶常因过热产生劣化而变质脱落,使得防水胶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即失效。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蕊芯电热线防水接头的制造方法,所述防水接头可降低电热线端部温度以保持防水材料不劣化、并可稳固地与导线端部相接合。
本发明的多蕊芯电热线防水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使用一导电元件,使所述的导电元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连接所述的第一端的第二端,并使所述的第一端形成针状,而所述的导电元件的第二端先电性连接一导线端部后,再使所述的导电元件呈针状的第一端以所述的电热线轴芯方向插入所述的电热线端部内而与所述的电热线内的蕊芯电性接触,接着使一具有热缩管及涂布在所述的热缩管内壁面的防水胶层所组成的防水接合元件,套覆在电热线端部、导电元件及导线端部外侧,使所述的防水接合元件受热后收缩而固定电热线端部、导电元件及导线端部的相对位置。
采用本发明的上述制造方法所获得的多蕊芯电热线防水接头的优点是:借助导电元件第一端电阻值低于电热线蕊芯电阻值的特性,使电流在电热线端部转而利用导电元件第一端与导线端部电性连接,使得在电热线端部邻近导电元件第一端的电热线蕊芯因无电流通过而不发热,进而使覆于电热线端部外的防水接合元件的防水胶层可维持正常的温度,并进一步确保防水效果的稳定性。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点和优点。
图1是本发明制造方法所获得的多蕊芯电热线防水接头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方法使接头组合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进一步套设一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进一步套设一防水接合元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多蕊芯电热线防水接头制造方法的一较佳实施例使用一导电元件1及一防水接合元件2,使其可用以接合一多蕊芯的电热线5端部及一导线6端部。所述的导电元件1用导电性良好的铜材料制成,它具有一第一端11及与第一端11相连接的第二端12,使第一端11形成一具有一定长度的针状,而第二端12呈一具有凹槽121的头部。所述的防水接合元件2包括一热缩管21及一涂布在所述的热缩管21内壁面的防水胶层22。
本发明的方法可同时参阅图1、图2及图5,它包括:使导电元件1的第二端12凹槽121与导线6端部以焊接的方式先行电性连接,导电元件1的第一端11以电热线5端部轴芯方向插入电热线5的端部内,由于电热线5内为数股碳纤维所组成的多蕊芯51结构,所以第一端11插入后即可与电热线5内导电的蕊芯51电性接触,如此,电热线5端部将借助导电元件1而与导线6端部形成电性导通。另外,将防水接合元件2套合并包覆在电热线5端部、导电元件1及导线6端部的外侧,再利用一加热装置使防水接合元件2的热缩管21受热而收缩束紧,使得电热线5端部、导电元件1及导线6端部的相对位置因而固定,而热缩管21内壁所涂布的防水胶层22也可同时将电热线5端部、导电元件1及导线6端部的接缝处加以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喻孟华,未经喻孟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45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