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力永磁电动机无效
申请号: | 01105721.1 | 申请日: | 200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308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永明;顾雪明 |
主分类号: | H02K1/17 | 分类号: | H02K1/17;H02K1/26;H02K2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42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电动机 | ||
本发明涉及直流电动机,是一种永磁直流电动机。
自永磁直流电动机问世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用蓄电池供电的使用场合,其开发出的产品更为多样。现有各式永磁电动机,都包含有一般电动机所具有的电机壳体、主轴、转子及电机端盖等,在电机壳体的内圆周面上设置有永磁体,而且该永磁体呈两半结构排列组合,例如其中一半永磁体设在电机壳体之上半内圆周面上,另一半永磁体设在电机壳体之下半内圆周面上,在同一端面上,可表现出其中一半(例如设在上半内圆周面上)为一整块极性为N(S)极的半圆形永磁体,另一半(例如设在下半内圆周面上)为一整块极性为S(N)极的半圆形永磁体;或者设在电机壳体内圆周面上的永磁体,采用多块永磁体,并以N-S结构在内圆周面上连续排列组合。如此结构的永磁电动机,主要问题是起动瞬时过电流较大,在零负载起动时,瞬时过电流一般都在工作电流的5-7倍之间,而在负载起动时,瞬时过电流更大,可高达10倍以上。如此大的瞬时过电流,对市电来说是不受任何影响的,但对蓄电池供电来说,蓄电池的电极板在电动机之瞬时过电流的长期冲击下极易损坏,因此可以说,现有永磁电动机的磁体结构排列方式会严重影响现有蓄电池的寿命。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力永磁电动机,使其能高效地减小起动瞬时电流,以与现有蓄电池的特性条件及放电性能相适应,从而提高蓄电池的寿命,并能有效提高电动机的效率和节省电能。
本申请人在长期研究中发现,现有的永磁电动机,只是单一地应用永磁体的动能,使电能转换成电扭矩,而没有充分运用永磁体还具有的势能。如果设计、加工得巧妙,通过改变永磁体的结构形式来有效地改变永磁体的磁场分布,即可使其不但能成为一种能量转换器件,而且可使之成为一部份动力源。例如,当永磁体被加工成截面为瓦形体结构时,其磁场分布为:弧线两端呈具有高强磁场的点磁场区,中间为弱磁场区,当把多块瓦形体结构的永磁体以适当方式组合排列在定子(电机壳体)内圆周面上后,整组永磁体即形成磁场强弱波浪形分布,而每一具有高强磁场的点磁场区即成为对转子的“吸力”点,从而能有效地使转子迅速提速,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小起动瞬时电流。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与一般永磁直流电动机一样,包含有电机壳体、主轴、转子及电机端盖,在电机壳体的内周缘上设置有永磁体,本发明的特点是把设置在电机壳体内周缘上的永磁体呈多组、多块同极组合排列,每块永磁体呈瓦形体,在同一端面上,每组之多块永磁体呈同极组合,多组永磁体以N、S极间隔排列;同时,固装在电机主轴上之转子的外周缘上,按轴向开有多道数量与永磁体块数相匹配的嵌线槽,在嵌线槽内嵌置有循环绕组线圈。
本发明是根据不同电机极数与转子不同槽数换向角位置的需要,来设计设置在电机壳体内圆周面上的永磁体,故在本发明中,排列在电机壳体内周缘上的多组永磁体可以有二组、四组、六组、八组,每组永磁体可以有二块、三块、四块…六块瓦形永磁体组成。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1,可以低电压、小电流、低速度起动,起动时有同等扭力。2,起动瞬时电流小,它的瞬时电流是在电机允许最大功率的电流范围内。3,磁能与电能合力作功,能耗省,温升低,温升小于80℃。4,电压变化适应性大,在额定工作电压36V时,当低于12V同样可以起动,并有同等扭力。本发明广泛适用于电动自行车、轻便动踏板车、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轮椅、电动轿车、家用电器、医疗机械、保健器具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A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表示:1-电机主轴,2-前端盖,3-电机壳体,4-永磁体,5-转子,6-后端盖,7-电刷装置,8-换向器,9-导线,10-嵌线槽,11-绕组线圈,12、13、14、15-多块永磁体组。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附图所示。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永明;顾雪明,未经杨永明;顾雪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57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