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肝病治疗药无效
申请号: | 01106261.4 | 申请日: | 2001-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370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李贵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贵文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A61P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6100***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肝 治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肝病治疗药,特别是一种乙肝病治疗药。
目前,我国肝病患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疾病,据统计全球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人数超过2.8亿。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有40-60%受过(HBV)的感染,8-10%的人群的约1.2亿为HBVsAg携带者。我国现患肝炎的病人约3000万,其中60%以上为慢性肝炎患者。受HBV慢性感染的人群患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对危险性至少增加100倍,因此我国也是肝癌高发区。为治疗乙型肝炎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物力。西方国家研制出了以干扰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治疗药物,认为清除病毒是治疗乙肝的主要手段,但其临床效果很让人失望,停药后有反跳现象,且价格昂贵,疗程长,有一定的副作用。在我国,中医工作者也运用中医传统方法加上近年的理论与实践研制了几十种治疗乙肝药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受传统理论的限制,临床效果也不甚理想。总之,无论中医或西医,现阶段对乙肝的治疗均无明显的效果,只能维持,治疗不稳定,易复发,疗期长,费用高等。近年来国内外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导免疫HBV不直接引起细胞的病变。T细胞对肝细胞表面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反应是引起乙肝病人肝组织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非T细胞对肝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是肮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LSP)介导的抗体依赖细胞的细胞毒(ADCC)作用。这种免疫是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型肝炎的共同发病途径。它既能引起HBV感染的肝细胞的损伤,又能引起未感染的肝细胞损伤,但这些免疫反应受免疫调节系统的调控。
2.免疫调节 (1)对细胞免疫的反应T细胞和非T细胞对肝细胞的损伤受机体免疫调节系统的调控。如T抑制细胞(Ts)可抑制ADCC反应和T细胞对肝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抗HBc能竞争性地与HBcAg结合,抑制T细胞对肝细胞的损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对T细胞毒有限制作用;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对T抑制细胞(Tc)功能有调节作用。这种综合的由细胞介导引起的肝细胞损伤的调节作用在慢性乙肝病人体内如果呈絮乱状态,就导致了肝细胞的持续性损伤,肝炎疾病则呈现慢性,不易治愈。(2)对体液免疫反应的调节现已公认,抗HBs是HBV的中合抗体,在清除病毒的感染中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的病人B细胞形成抗HBs功能缺陷,有的病人HBsAg特异性Ts细胞功能过强,致使抗HBs产生不足,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导致疾病迁延不愈。(3)HBV存在方式肝细胞内包含游离HBV.DNA时,可表达HBcAg,被T细胞识别并清除;肝细胞内包含整合的HBV DNA时,不能复制完整病毒,无HBcAg表达,可能逃避T细胞攻击而持续存在,能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
3、HBsAg携带者,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表现低下状态。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如何寻找一种过强免疫应答减弱,同时又能使减弱的免疫功能的药品及方法,已成为目前治疗乙型肝炎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研制开发一种原材料来源广,价格低,治愈率高,既可满足过强免疫应答减弱,同时又能使减弱的免疫功能增强的药品(中药)。
本发明是通过下列方式予以实现的:一种乙肝病治疗药,其特征是由党参、白术、枸杞、刺五加、黄芪、当归、茵陈、五味子、神曲、麦芽、赤芍、白芍、郁金、羊火叶、丹参、麦冬组成,其中,各成分重量百分数为:当参(20-40)、白术(15-25)、枸杞(15-30)、刺五加(15-30)、黄芪(30-60)、当归(15-30)、茵陈(20-40)、五味子(10-15)、神曲(15-20)、麦芽(15-20)、赤芍(10-25)、白芍(20-40)、郁金(12-24)、羊火叶(10-30)、丹参(30-60)、麦冬(20-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贵文,未经李贵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62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方咳喘康胶囊
- 下一篇:芦荟产品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