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偏光玻璃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06509.5 | 申请日: | 2001-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305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01 |
发明(设计)人: | 赵修建;杜金成;林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楚鹏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3C3/11 | 分类号: | C03C3/11;C03C4/00;C03C3/095;C03C3/091;C03B32/00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必武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光 玻璃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偏光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偏振光在光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及传感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具有优异光学性能、良好的稳定性、耐热性和可加工的偏光材料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以冰洲石为代表的天然偏光晶体材料生长困难,且其消光比、耐热性、光接收角等性能也难以满足各种高性能光器件的要求。玻璃本身为各向同性,不具有偏光性能。但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报道(参见Applied Optics,Vol.7(1968),p777-779页)经过机械拉伸的含金属化合物针状微晶的玻璃具有偏光性能。但是该报道的玻璃成分使玻璃的拉伸工艺很困难,同时制备的偏光玻璃具有变色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偏光、变色、玻璃成分使玻璃的拉伸工艺容易的偏光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为了解决以往用于制造偏光玻璃的拉伸工艺难度大、且制备的偏光玻璃具有变色性的问题,从玻璃成分及其相应的拉伸工艺对偏光玻璃的制造方法进行了改进。本发明偏光玻璃由SiO2、B2O3、Al2O3、(Li2O+Na2O+K2O)、Ag、(Cl+Br)、CeO2组成,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
SiO2 56-60
B2O3 17-19
Al2O3 8-9
(Li2O+Na2O+K2O) 13-15
Ag 0.1-0.3
(Cl+Br) 0.3-0.5
CeO2 0.1-0.2。
如上所述的偏光玻璃,其特征在于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
SiO2 58.5
B2O3 18.0
Al2O3 8.8
(Li2O+Na2O+K2O) 14
Ag 0.2
(Cl+Br) 0.4
CeO2 0.1。
如上所述的偏光玻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根据上述配方,按氧化物和卤化物进行称量、混合成配合料,将配合料在约1400℃下熔融2-4小时,充分均化后,将玻璃液浇注成长条的片状玻璃,随后将玻璃退火约3小时。
第二步,将退火过的玻璃在480~540℃的温度下进行适当时间的热处理,使玻璃中析出适当尺寸的Ag(Cl,Br)微晶(一般直径为30~400 nm)。
第三步,将析出有Ag(Cl,Br)微晶的玻璃在略高于玻璃转变温度的温度下强制性地进行拉伸,使玻璃中的球状Ag(Cl,Br)微晶在玻璃的粘滞力作用下,被拉成针状的颗粒。根据所需用途的不同,可以通过调节拉伸力和拉伸比,来控制针状颗粒的长径比,以保证最大消光比与使用波长范围相符。
第四步,将拉伸的玻璃切割成所需尺寸的玻璃片,并将两平行的大面抛光。
第五步,将切裁好的玻璃样品在200~450℃的温度下,在氢气气氛下进行还原处理,将针状Ag(Cl,Br)微晶转变为针状金属Ag微晶。经上述方法制造的含针状金属Ag微晶的玻璃,由于纳米级针状金属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使金属Ag的本征吸收带发生分裂,从而成为一种吸收型的偏光玻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楚鹏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湖北楚鹏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65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