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人CD95结合的多肽基序及其多肽无效
申请号: | 01107201.6 | 申请日: | 2001-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313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邹强朱;锡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47 | 分类号: | C07K14/47;C07K16/18;C12N15/12;G01N33/68;C12Q1/68;A61K38/17;A61P4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小红 |
地址: | 400038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d95 结合 多肽 及其 | ||
本发明涉及与人细胞膜蛋白分子CD95结合的多肽基序及其多肽分子,特别是与CD95胞外区结合的功能性多肽。此外,本发明涉及编码这些多肽的DNA、RNA。由于这些多肽与CD95分子胞外区的结合位点进行结合,可阻断或诱导细胞引发自身死亡程序而使细胞死亡,因此本发明还涉及这些多核苷酸和多肽在制备可用于诊断和治疗与CD95系统相关的疾病的试剂或药品中的应用。
自1980年Wyllie首次提出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概念(Wyllie-AH,Glucocorticoid-induced thymocyte apoptosis is associated withendogenous endonuclease activation.Nature.1980 Apr 10;284(5756):555-6)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多细胞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细胞死亡方式。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细胞增殖和分化共同平衡着体内细胞的数量和种类,保证生物体正常的发育和生理过程。这种通过激活自身的死亡程序杀死自身的死亡方式,具有特征形态的典型变化,又称做细胞凋亡。启动细胞凋亡的关键性蛋白分子是细胞表面膜蛋白分子CD95,常称做Fas或死亡分子。[Itoh-N;Nagata-S;Cell.1991 Jul 26;66(2):233-43],一旦CD95与其天然配体结合后,便可激活该细胞的死亡程序来消除自身。由此可见,正常凋亡功能是机体一切正常活动的根本,临床上也常观察到:不能正常进行细胞凋亡过程的个体常伴有重大疾病的发生,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感染等。此外,许多以细胞退化作为特征的疾病如神经退化性失调、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也存在细胞凋亡加速的作用。其中,CD95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D95所诱导的细胞凋亡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所诱导凋亡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合。例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一个典型例子便是AIDS[J.Clin.Invest.102,79(1998);Adv.Cancer Res.,78,159(2000)]。患者体内由HIV直接感染而引起的CD4*细胞死亡,仅占被破坏的CD4+细胞中的少数。而大量CD4+细胞的死亡是通过凋亡而消除的:HIV病毒表面蛋白gp120与人体内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并刺激感染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或HIV感染又进一步促进细胞表达CD95增加,从而导致细胞走向凋亡。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肝患者和丙肝患者的肝细胞损害也与T淋巴细胞使用CD95受体-配体系统诱导凋亡有关[Galle-PR,J-Exp-Med.,182(5):1223,1995;Taya-N,Br-J-Haematol.,110(1):89,2000;Ryo-K,Am-J-Gastroenterol.,95(8):2047,2000;Viral.Hepat.,4,303,1997]。在病毒感染的肝脏中,浸润淋巴细胞识别肝细胞表面病毒抗原而受到活化并表达CD95L,对CD95表达增强的肝细胞进行凋亡诱导而杀死肝细胞[Hayashi-N,J-Viral-Hepat.,6(5):357,1999]。另外,凋亡的调控功能失常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机体突变细胞往往异常增生而CD95诱导凋亡的功能下降,使之存活而发生肿瘤。良性肿瘤向恶性肿瘤转化时,也常常是由于恶性肿瘤细胞死亡速率下降所致。用CD95系统可诱导成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发生凋亡[Debatin,Blood.81(11):2972,1993],这些实验结果提示调控CD95诱导凋亡的作用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思路。此外,目前许多中枢神经退行变性疾病,包括老年性痴呆、Alzheimer和帕金森综合症(Parkinson),多是由于神经系统的细胞凋亡过多,是正常神经组织细胞也通过凋亡而消除,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神经退化性疾病[Mogi-M,Neurosci-Lett.,220(3):195,1996;Hartmann-A,Ann-Neurol.,44(3):425,1998;Sohn-YK,J-Neurol-Sci.,152(1):73,1997;Nishimura-T,Brain-Res.,695(2):137,199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72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风晴雨伞
- 下一篇:车船启动一体单格结构组合式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