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可塑性聚氨酯膜片的制造方法及其组成物无效
申请号: | 01109021.9 | 申请日: | 2001-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371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炫 | 申请(专利权)人: | 厚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3/24 | 分类号: | B29C43/24;//B29K6900;10516;B29L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朝华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塑性 聚氨酯 膜片 制造 方法 及其 组成 | ||
本发明涉及热可塑性聚氨酯膜片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一种热可塑性聚氨酯膜片的制造方法及其组成物,其是聚氨酯树脂与添加物压延,使其成膜片,其添加物为填充剂、滑润剂、抗氧化剂、光安定剂及颜料等组合而成。
众所周知,目前聚氨酯树脂(TPU)膜片厚度的定义,根据高分子加工业界所接受的厚度为≤0.20mm称为膜(Film),厚度大于0.20mm以上者称为板片(Sheet),而目前对于TPU树脂膜片有下列三种制造方法:
(1)T型膜头挤出机压出(T-die Extrusion):此种制程所能制造的TPU膜片厚度约在0.05-2.20mm,而且其厚度随着产品幅宽的缩减而缩减,以2.20mm的TPU板片为例,其幅宽最宽仅到30inch,这是因为现有的T型模头的设备制造能力(摸头幅宽及流道设计)受限及TPU在T-die挤出的加工技术,无法突破所致,因此,此种制程至目前为止,对于厚制品(TPU板片)只能做窄幅成品;
(2)吹膜压出成型法(Blown Film Extrusion):一般此种制程只能制造TPU膜,而无法生产TPU板,因为此种制程TPU是由下往上垂直吹出,TPU树脂需有足够的熔融强度,且需对抗地心引力,以现有的吹膜压出设备的制造能力及TPU吹膜的加工技术,尚无法生产厚度较厚的TPU板,此种制程只能生产薄制品;
(3)射出成型法(Injection Molding):通常此种制程在生产厚制品时,其属于批次式生产类型,产量为三种方法中的最低,不具有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TPU膜片的产品的幅宽越宽,对于下步的TPU膜片加工业者的加工损失越少,因此下步加工业均希望TPU膜片的供应商能够提供宽幅的产品。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多年从事与材料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及销售经验,经多方研究设计和探讨,终于创造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可塑性聚氨酯膜片的制造方法及其组成物,利用压延加工方式的生产,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达到具有较宽范围的加工厚度及幅宽、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及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热可塑性聚氨酯膜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混合:将热可塑性聚氨酯组成物予以完全混合;
(2)混炼:将混合完毕的组成物进行混炼;
(3)胶化:将混合物进行胶化;
(4)压延:将混炼后的组成物进行压延,使其制成膜片;
(5)引取:将该压延后的膜片从压延机引取下来;
(6)冷却:将引取下的膜片进行冷却;
(7)卷取:将最后的膜片进行卷取,得到成品。
其中该热可塑性聚氨酯树脂包括芳香族聚酯型、芳香族聚醚型、芳香族己酸内酯型、脂肪族聚酯型及脂肪族聚醚型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该热可塑性聚氨酯树脂的硬度介于50萧氏A-70萧氏D之间。其中该热可塑性聚氨酯树脂的其熔融指数介于IO-100之间。其中该热可塑性聚氨酯树脂为聚氨基甲酸甲酯树酯。其中在步骤(4)压延与(5)引取之间包括将膜片进行压花的工序。其中在步骤(3)的胶化操作温度为140-170℃。其中压延时的操作温度为130-180℃。
一种热可塑性聚氨膜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混合:将热可塑性聚氨酯组成物予以完全混合;
(2)混炼:将混合完毕的组成物,于以混炼;
(3)胶化:将混合物进行胶化;
(4)压延:将混炼后的组成物进行压延,使其制成膜片;
(5)冷却:将引取下的膜片进行冷却;
(6)卷取:将最后的膜片进行卷取。
其中包含在步骤(6)卷取之后将特殊底材与膜片予以分离的步骤。其压延时的操作温度为140-170℃。其中压延时的操作温度为130-180℃。其中特殊底材为聚乙烯膜、尼龙平织布、聚酯平织布、聚酯膜或聚碳酸酯膜中的一种。
一种热可塑性聚氨酯膜片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热可塑性聚氨酯树脂及添加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厚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厚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90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楼宇的立体绿化方法及其植物栽培床
- 下一篇:透空桩式离岸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