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植物原料中提取低聚原花青素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09225.4 | 申请日: | 2001-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373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09 |
发明(设计)人: | 朱润生;刘寄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业学校;朱润生;孙叔涵 |
主分类号: | C07D311/62 | 分类号: | C07D311/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丽华 |
地址: | 10244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原料 提取 低聚原 花青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植物原料中提取低聚原花青素的方法。
原花青素在自然界以不同的含量和复杂的结合状态,包括各种聚合度的聚合物,从单体到栎鞣红类型的聚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蔬菜、水果、植物籽仁、叶片、枝干和树皮等等之中。植物体内的这种化合物只有在经过酶的作用后才呈现兰色或红色。原花青素是儿茶素、表儿茶素或二者相混合的聚合物,儿茶素与表儿茶素为立体异构体,它们的低聚物一般是指聚合度≤15的聚合物。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具有下列分子结构1所示的分子结构。当它们形成聚合物时,单体之间,在第4与第6,或第4与第8位置上相互连接。由于单体、连接位置和聚合度的不同,低聚原花青素可以有多种类型的分子。已经测定结构的有二聚体A1、A2……, B1、B2……B8,和三聚体C1、C2……C8,T1、T2、……T8等等聚合物。分子结构2~分子结构4为原花青素二聚体(B1和B2)、三聚体(C1)和聚合度小于等于15的低聚原花青素的分子结构式。各分子结构如下: 分子结构1 分子结构2 分子结构3 分子结构4
由上述分子结构可见,按照它们的分子结构,可以归类为多酚或类黄酮化合物。
本文以下提到低聚原花青素时,所指的主要是二聚体及三聚体等低聚物这类化合物。
低聚原花青素是已知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其抗氧化能力远强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并且在人体中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在植物体内与低聚原花青素共存的高聚原花青素在人体中不具有生物活性。低聚原花青素被摄入人体后,作为优越的抗氧化剂,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遭自由基的损伤,从而减小由于自由基的破坏作用而造成的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冠心病、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等疾病的发病几率;减轻过敏症、外伤青肿、水肿、炎症等症状;提高人体免疫力;减缓各种早老性、退行性疾病,例如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的进程;能使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和血小板的凝聚性降低,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更由于其与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之间有高度的亲和力,因而能对心、脑血管、关节和皮肤等起到特殊的保护作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低聚原花青素是唯一能透过血脑屏障而对脑细胞提供抗氧化保护作用的抗氧化剂。此外实验还证实,低聚原花青素与维生素C之间有协同作用,当维生素C在人体内遇到自由基时,将向自由基贡献电子,使之成为正常的分子,同时自身成为对人体既无益又无害的弱自由基而被排出体外。低聚原花青素能使失去活性的维生素C反复再生。这种协同作用显著地增强了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使人体内少量的维生素C能清除较大量的自由基。
自从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低聚原花青素对人体的特殊保护和治疗作用以来,先是在欧洲,后来在北美,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并且经过广泛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研究,从未有过任何毒副作用的报道。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德国细胞学研究所以及其它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实验工作证实,低聚原花青素没有任何急、慢毒性,不致癌,不致畸胎,不引起突变,不引起过敏,其安全性与维生素C等同。可以肯定地说:原花青素是一种完全无毒、十分安全且对维护人体健康有很高价值的物质。
总之,低聚原花青素具有不可忽视的保健和医用价值,在保健品、食品、护肤美容品和医药工业等方面有着广阔的直接应用和二次开发前途。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植物原料中提取低聚原花青素的方法,运用该方法从天然植物原料中提取主要成分为二聚体和三聚体的低聚原花青素,操作简便,易于实现,且产品中低聚原花青素含量较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这种从植物原料中提取低聚原花青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干燥的含原花青素的植物原料粉碎至适当的粒度;
b、加入浸出溶剂制备含原花青素的浸出液;
c、在所得的浸出液中加入无机盐使杂质沉淀;
d、以极性有机溶剂萃取低聚原花青素;
e、以非极性有机溶剂使低聚原花青素从极性有机溶剂中析出;
f、对析出的产物作纯化处理。
可以用来提取低聚原花青素的植物原料甚多,各种原料中多酚或类黄酮化合物的成份和含量不同,其中低聚原花青素含量较高、来源较广、价格较低的有:葡萄渣(葡萄皮及葡萄籽的混合物)、山植果实、花生红衣和镰叶罗汉松、大叶南洋杉、红豆杉、赤松以及海岸松等的树叶、球果或树皮等等。葡萄渣是指葡萄果实经压榨取汁,用于制作葡萄汁饮料或葡萄酒的副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业学校;朱润生;孙叔涵,未经北京市农业学校;朱润生;孙叔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92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