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门框后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09371.4 | 申请日: | 2001-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373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09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桢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俊桢 |
主分类号: | E06B1/52 | 分类号: | E06B1/5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陈红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框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框后施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当隔间墙施工完成后,再将门框运送至隔间墙施工现场,且实施门框安装的施工方法。
公知门框的施工方法,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在施工现场隔间墙的U型钢20a框架完成后,将门框条10a竖立且背面靠紧U型钢20a背面,再以数根螺钉40a将门框条10a固定在U型钢20a上,最后再将二侧板30a置于U型钢20a框架的两侧,并以数根螺钉50a垂直贯穿,并锁住侧板30a及U型钢20a。
但是,该施工方法为制作隔间墙的U型钢20a框架后,须在未封侧板30a时,就将门框10a固定在U型钢20a框架上,其中会造成隔间墙施工者与安装门框者须互相等待,也因为如此,发包顺序的前后,也会影响其工资,且门框条10a的安装须在隔间墙施工的过程中,而一般门框条10a为木制品,在施工现场易受撞击而被刮伤表面,且在隔间墙施工时,常有粉尘、石灰或在独轮车搬运过程,而影响门框条10a的品质,使得隔间墙在施工后,门框条10a却遭到破坏污染的现象。
由此可见,上述公知门框的施工方法,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着不便与缺陷,并且无法显现人们所爱好的原木本色,从而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改善。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框后施工方法,以克服公知技术所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门框后施工方法,具有如下步骤:首先,准备至少一门框条和第一型钢,而将该门框条背面与该第一型钢背面相连接,且以数根螺钉穿过两者,使该门框条和该第一型钢连接为一体,而组成的门框条即可运送至施工地点安装施工;另外在施工地点,将第二型钢竖立且背面贴住已施工完成的隔间墙的侧墙,并以数根螺钉锁固;将组合的门框条的第一型钢置入隔间墙侧端的第二型钢内,且以搭接方式连接;最后将二防缝板置于门框条与隔间墙的两侧,且封住其间的凹槽。
也就是说,该施工方法是在隔间墙施工完成后,再将门框运送至施工现场安装,其U型钢框架不必等门框安装之后,才进行侧板的封装,而可降低时间耗损的成本,且门框条可在制造工厂,完成其油漆涂装,可减少现场涂装的价差,并且可有效防止施工中所造成的碰撞,从而可保持门框的原木本色及品质的良好。
所述第一型钢以及第二型钢分别可以为U型钢、C型钢或L型钢。
本发明所述的门框后施工方法,其中连接着的第一型钢与第二型钢,其至少一者为L型钢,该L型钢的一端最好设有折孔。
本发明所述的门框后施工方法,其中隔间墙的侧板可以为石膏板、氧化镁板或硅酸钙板。
在上面所述的搭接之后,最好再以螺栓或焊接固定。
上述防缝板可以为平板状或L形状的设计。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A是公知门框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B是公知门框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C是公知门框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门框后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门框后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C是本发明门框后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D是本发明门框后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E是本发明门框后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F是本发明门框后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门框后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请参照图2A、图2B、图2C、图2D、图2E及图3,其为本发明的施工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是一种门框后施工方法,其步骤如下:
(1)、首先准备至少一门框条10及一U型钢20(其为第一型钢,该第一型钢也可为L型钢或C型钢),该门框条10是可为原木材料及各种型式的制品,其中将U型钢20与门框条10背面相互连接,如图2A所示,且利用数根螺钉40固定两者而成为一体。并按照此制作过程,而制造数根组合的门框条1,等施工现场的隔间墙2施工完成后,再将组合的门框条1运送至施工现场安装。
(2)、在隔间墙2施工现场,如图2B、图2C所示,先架设U型钢60框架,然后将二侧板30置于U型钢60框架的两侧,而进行封板施工,并以数根螺钉50锁住固定,所述侧板30可为石膏板、氧化镁板或硅酸钙板,该隔间墙2完成后,将一L型钢80(其为第二型钢,该第二型钢也可为U型钢或C型钢)与隔间墙2侧端的U型钢60背对背靠住,且以数根螺钉70贯穿锁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俊桢,未经林俊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93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