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备苯胺或烷基苯胺的催化剂无效
申请号: | 01112656.6 | 申请日: | 2001-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381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新;谢在库;张惠宁;陈庆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211/46 | 分类号: | C07C211/46;B01J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志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备 苯胺 烷基 催化剂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备苯胺或烷基苯胺的催化剂,特别是关于以苯酚或烷基苯酚为原料,制备苯胺或烷基苯胺的催化剂。
苯胺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化学品,可用作为橡胶硫化促进剂、染料、媒染剂、药品、炸药原料和二苯基甲烷聚氨酯(MDI)的原料。烷基取代苯胺,如甲苯胺、枯胺、甲基枯胺、二甲基苯胺、二异丙基苯胺作为原料时,可以增加显影剂、农业试剂和药品的效用。
现有技术中苯胺或烷基苯胺的生产方法为:(1)用氢气还原芳族硝基化合物;(2)在一定压力的高温下卤代芳族化合物与氨水反应;(3)氨与苯酚或烷基取代苯酚反应。
利用芳族硝基化合物的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需用大量的硫酸或硝酸作为芳族化合物的硝化剂,其中和反应步骤需要大量的碱,如氢氧化钠,从而产生了高浓度的含盐水。另外,如公开号为JP昭48-67229的日本专利申请所述,在形成硝基化合物的步骤中产生了氧化氮气体,从而引起空气污染。在硝化烷基苯酚时,除了得到所需的硝基化合物外,还会产生各种异构体副产物,由于异构体难以离析,因此纯苯胺难以得到。
利用卤代芳族化合物的方法(2)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由于使用了高腐蚀性的氯气,因此在制备卤代芳族化合物时,必须安装昂贵的防腐蚀设备。而且,即使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氯苯和氨反应,产率仍然很低,实际生产中很少选择这种工艺,除非卤代芳族化合物是氯苯的对位位置上含有硝基,即对硝基氯苯。
同方法(1)和(2)相反,基于苯酚或烷基取代苯酚与氨反应的方法(3)已逐渐成为制备苯胺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仅需要苯酚和氨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在催化剂存在下生产苯胺或烷基苯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不产生造成空气污染的氧化氮气体和大量污水等优点。
文献JP昭42-23571中公开了一种苯酚类与氨反应制备苯胺的典型方法。该文献中所用催化剂选自SiO2-Al2O3,ZrO2-Al2O3,TiO2-Al2O3,氧化锆-二氧化硅磷酸盐和钨酸盐类。该文献中指出弱酸性固体酸如γ-氧化铝催化剂是不合适的,因为它的活性低,而强酸性固体酸如二氧化硅-氧化铝催化剂作为该胺化反应的催化剂是很有效的。虽然这些强酸性固体酸催化剂如二氧化硅-氧化铝对胺化反应显示出较高的初活性,但产生了一些不需要的副反应,如苯胺分解等。文献JP昭48-67229试图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该文献中,苯酚类与胺化剂反应所使用的催化剂的酸强度低于二氧化硅-氧化铝催化剂的酸强度(PKa<-8.0),即采用酸强度范围为PKa5.6~-3.0的二氧化钛-氧化锆或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固体酸催化剂。但是使用这些催化剂,反应温度必须升高到400至500℃时,才能有效地完成胺化反应,但升高反应温度会加速胺化剂或氨的分解,产生氮气,其反应过程如下:
由于氮的生成致使反应器脆化,使反应器的有效寿命缩短,这种方法很难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文献JP昭46-23052公开了一种苯酚类胺化的方法。该方法使用一种混合催化剂,含有一种脱水固体酸性催化剂和一种氢化催化剂。文献JP昭46-23053中公开了一种苯酚类胺化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的催化剂含有氧化铝或二氧化硅,还含有从氧化镁、氧化硼和氧化钍中选出的一种氧化物。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催化剂活性持续时间仅为50到100小时,催化剂活性下降的问题仍然未解决。
文献JP昭71-23052中公开了一种苯胺类催化剂。该催化剂为一种特殊的γ-氧化铝,PKa值用Hammett酸标指示剂测得为+3.3~+6.8,总酸量在干燥状态下达0.5毫克当量/克,具有墨水瓶状的微孔。该催化剂的特点是不易失活,但缺点是空速过低,液时空速(LHSV)仅为约0.02至约0.06小时-1。
文献FR1405816和文献DE3147734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苯酚类气相氨化的氧化铝催化剂。其不足之处在于空速过低,液时空速LHSV<0.1小时-1,文献中未报道催化剂的稳定性,且产物胺类化合物收率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26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