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喷式加热器及其专用电热管无效
申请号: | 01113518.2 | 申请日: | 2001-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380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发明(设计)人: | 朱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俊杰 |
主分类号: | F02N17/02 | 分类号: | F02N17/02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天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卫华,秦绍清 |
地址: | 214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喷 加热器 及其 专用 热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加热器及其专用电热管,属电加热领域。
以柴油、汽油为动力的机动车,因低温条件下启动较困难,常以各种形式的预热塞帮助实现低温启动,这些预热塞通常以电热丝作热源,安装在发动机汽缸盖的涡流室内,通电后的电热丝只能局部加热喷射到涡流室内的燃油,其放出的热量远远不够使整个发动机于低温条件下启动,特别是柴油车的低温启动,为了改变低温难启动的缺点,出现了如中国专利CN94240180所述的“汽车低温启动器”,其发热源采用PTC半导体陶瓷发热片,PTC发热片位于散热片之间,其外形为上口带外凸边的圆柱形,适合于安装在汽缸进气管口内,该启动器的作用在于预热进入汽缸内的空气,但这种空气的预热也仅仅是一种局部的加热,使汽缸内的温度局部得到升高,以帮助车辆的启动,对于汽油车来说,因汽油燃点低,这种帮助效应还较明显,但对于柴油车来说,因柴油的燃点在850℃左右,通过PTC发热片加热的空气进入汽缸时温度也只达到100多度,在低温状态下,这种局部的加热热量不能绝对保证汽缸能正常启动,而且无论是用预热塞预热燃油,还是用PTC预热空气,加热器的功率较大,所需加热的时间也较长,其耗电量往往超过电瓶的供电量,从而无法保证正常启动马达时所需的电瓶电量。
本发明正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直接喷火于汽缸,实现车辆一次快速成功启动的直喷式加热器。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用于上述直喷式加热器的电热管。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改进的、寿命更长、耐温性高、定位稳固的直喷式加热器用电热管。
本发明第一目的的实现在于:一种直喷式加热器,包括一具有金属外壳的电热管,电热管内置有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一可与供电电源相接的螺栓部分置入电热管内以定位且接通发热元件,螺栓段电热管置于连接螺纹中央,发热元件段电热管设在喷火罩内,所述的喷火罩与连接螺纹通过螺纹座套接为一体,喷火罩与电热管间布有金属网,设置在螺纹座上的油气喷嘴经预热腔与所述的金属网区相通。本发明工作时,先给电热管内的发热元件通电,发热元件在很短时间内能使电热器的外壳升温至1000℃,随后打开控制油气喷嘴的电磁阀,使燃油和高压气雾状喷入预热腔,经预热腔气化后的混合气体进入金属网区,遇高温发火,油气混合物在金属网区充分燃烧,其火焰通过喷火罩上的孔喷射而出进入气缸,使气缸内温度急速升高,超过了柴油燃点,实现一次启动成功的目的。
本发明设置在喷火罩与电热管金属外壳间的金属网一般以不锈钢制得,以引导混合气体在大面积范围内发火燃烧。
本发明正是依靠电热管产生的高温,在金属网的引导下,使雾化混合物气化后于金属网区内大面积燃烧,火焰从喷火罩内喷出,气缸直接吸入火球,才确保了气缸内整体温度急速升高,超过柴油燃点,从而一次就可成功启动。
本发明第二目的的实现在于:一种用于直喷式加热器的电热管,包括不锈钢外壳、电热丝以及电热丝与外壳之间充填的镁砂,其特征在于一可与供电电源相接的螺栓部分置入电热管内以定位且接通电热丝,所述的螺栓与电热管外壳间也充填有镁砂。该电热管常以铁铬铝丝作发热元件,与铁铬铝丝连接的螺栓一方面能使电热丝定位置于电热管中央,另一方面可为电热丝接通电源,电热管内充填的镁砂,起隔离与绝缘作用,同时螺栓部位的镁砂也能固定螺栓,使其定位在电热管的中央。
正是由于直喷式加热器利用了该种电热管的结构,通过不锈钢外壳以金属网上的高温,使混合气体遇高温发火,通过喷火罩给气缸提供火球,使气缸温度快速超过了柴油燃点,最终实现一次即可成功启动车辆的目的。
采用上述构造电热管的直喷式加热器,确实实现了低温一次快速成功启动车辆,但由于上述电热管采用的发热材料为铁铬铝丝,因其熔点较低(1500℃),保险系数小,加热时间不能太长,而电热丝的耐温不够又限制了电热管使用功率的增加,从而延长了加温到额定温度所需的加热时间,两者的相互矛盾直接影响了加热管的使用寿命;另外,电热管内充填的绝缘介质为氧化镁,一方面灌装镁砂操作不便,另一方面,因镁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特别是电热管在发热过程中,镁砂也会有移动,不能完全保证电热丝与不锈钢外壳的绝缘,用镁砂定位的螺栓因镁砂的流动性,稳固性也受到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俊杰,未经朱俊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35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