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视力康复仪及其复明散配方无效
申请号: | 01114357.6 | 申请日: | 2001-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397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19 |
发明(设计)人: | 汪冰;彭继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继芳 |
主分类号: | A61F9/00 | 分类号: | A61F9/00;A61K35/78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宏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瑞棠 |
地址: | 434000 湖北省荆州***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视力 康复 及其 复明 配方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青少年学生近视的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治疗青少年学生假性近视,轻、中度近视,弱视,斜视及视力疲劳,见风流泪等的视力康复机械。
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视力下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资料证实,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近视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属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近二十年来,人们把研究近视的治疗作为重要课题:主要有各种仪器类、药物类(口服和外擦)、手术类等几十种治疗方法,虽然对近视的治疗有一定暂时效果,但是一旦停止使用,容易出现反弹又恢复原状,而且有的方法负作用很大。
①有关资料报导,1998年在京由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屈光学专家会议上,专家们曾对市场上一些防治近视的产品进行评审,大家认为“磁疗眼镜”对人体有害,易使晶状体混浊,应明令禁止使用;“小孔眼镜”事实上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对近视治疗没有丝毫作用,相反因不能保持双眼单视而损害视觉发育。用物理外力挤压晶状体可暂时改变眼球轴突,有即时效果,但易挤破晶状体。
②目前又有不同药物上市,口服液比比皆是。服后经消化系统吸收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流经眼部血管,但治疗效果缓慢。药物有效成分只有小部分被眼睛吸收,绝大部分没有发挥作用,且长期服用,对人体肝肾功能均有一定负作用,加之价格昂贵,停止服用,视力又出现反弹。外用药物擦剂(涂擦双眼周围穴位)或滴剂,可以直接渗透眼部血管促进眼部微循环,改除睫状肌痉挛,但也是效果不能持续而易反弹。美国“OK镜”投放中国市场,其实是角膜成型术,戴在角膜上虽有改变角膜曲率度而提高视力;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证实,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眼球角膜,每晚睡觉前戴上、清晨起床取掉极易损伤角膜,形成溃疡、或者易被细菌和病毒感染,90%学生配戴OK镜后出现上述情况,而且有的是在一周内即发生此种现象而被迫停止使用,视力又恢复原状,实不可取。
③人们现在又把恢复视力的寄希望于手术治疗,眼科手术医生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改变角膜曲率度,以减轻和消除近视的发生,这种办法虽有暂时提高的效果,实践证明一年后视力又恢复原状,术后还会引发角膜的病变。何况近视形成并不只是角膜的屈光改变,还有眼部其它晶状体、玻璃体等屈光系统发生改变,只在角膜处动刀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之手术费用昂贵,冒这样大的风险去尝试,很不值得。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只是试验阶段,更不应推广。
④近年又采用凸透镜调节加上中药外用渗透的综合治疗。作用效果比以上方法较好,可以使假性近视短时内恢复,对真性近视治疗有暂时提高稳定的作用。不足之处是:其一,用气球按摩眼球对晶状体有损害;其二,不能做到学习与预防保健治疗同步。学生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球高度调节问题仍不能解决,所以短暂治疗无法解决超负荷用眼所产生睫状肌持续痉挛的问题;其三,在眼罩结构上设计不合理,固定的模式不能适应个体脸型差异,造成小学生戴后因不能密封,达不到治疗效果,有的中学生戴不进去无法治疗。
综上所述,诸多的治疗办法对视力的提高有一定近期效果,远期效果几乎为零。治疗的同时带来不少负面效应,并引发其它眼病,旧的矛盾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如何解决目前学生中近视率逐年上升的矛盾,眼科专家们认为:“必须尊重科学,最理想的方法是从根除病因角度着手,既符合视觉生理原理,又确实有效。”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方法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种多功能视力康复仪,使其具有以下4种功能:
①穴位压迫牵引功能;
②雾视治疗功能;
③中药渗透功能;
④气压按摩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它由眼罩、橡皮密封圈、调节架、交联、镜片A、镜片B、药室、支进气管、三通、主进气管、橡皮球、活塞、弹性扣带、中药球组成。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①具有多种功能。
②融预防、保健和治疗于一体,内病外治,标本兼治。
③结构简单,性能价格比高。
④操作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继芳,未经彭继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43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腔道内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