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络环境下的程序挖掘方法及其程序挖掘系统无效
申请号: | 01118354.3 | 申请日: | 200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320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尧学;魏子忠;许克刚;李兴;张弛;邵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G06F13/00;G06F15/163;G06F17/6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环境 程序 挖掘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软件工程领域,特别涉及用于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多个智能代理,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从分布式构件库中自动发现、获取所需要的构件,进行自动组装,形成实现用户所需计算功能的程序,并在应用框架中链接执行程序,完成用户所需要的处理功能的方法。
近年来,Internet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和人们发布与共享各种信息的媒体。为了帮助用户从Internet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人们研究开发了各种信息获取系统,如:视频点播、新闻点播,及其他各种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获取系统;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Web领域,帮助用户从大量的HTML页面中挖掘所需要的知识,这些技术统称为Internet上的信息点播或知识点播(Information/Knowledge On Demand)系统。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Java技术的普及,Internet逐渐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平台,除了大量的信息之外,网上还提供了大量的计算资源,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满足人们通讯、娱乐、工作的需求。通常情况下,这些应用都是包含各种功能的软件包,用户很难根据自己的需要扩展或定制系统的功能。但是在大规模分布式网络中(如Internet),应用和服务需要面向各种各样的用户,用户所在的网络环境不同,需求也不同,因此很难用同一个解决方法来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应陔能够提供服务或应用的可定制性,用标准化的软构件实现应用,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网络连接方式和特定的需求,自行选择所需要的功能或界面,让应用程序以一种按需加载的方式安装到用户本地系统中。因此在Internet网络中,除了对信息的定制需求,人们对处理信息的程序也有同样的要求,人们需要特定的程序处理特定的信息。这是在应用层次人们对计算的定制需求。
另一方面,主动网的出现也在网络层次引入了按需计算的需求。主动网络中,网络中间节点引入了用户定制的计算,这样的节点称为主动节点,这些主动节点可以执行各种各样的程序,对流经的数据包执行定制的计算,如数据包的汇聚、拷贝、压缩等等。主动节点中的这些程序为用户或应用提供了灵活的网络服务,使网络成为一种可编程网络,使新协议、新算法、新应用的实现更加容易。但是,尽管主动网提供了在主动节点中加载、校验和执行程序的机制,但这些程序一般是由网络管理员或用户事先安装好的,主动节点并没有解决该选用哪些程序和如何获取这些程序的问题。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网,还需要引入程序的主动搜索或获取机制,让主动节点根据需要选择所需要的计算模块,这就形成了网络层次的按需计算需求。
要在网络中实现应用层和网络层的按需计算,首先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创建大量可实现各种元计算功能的标准化软构件,并将它们组织成Internet上可访问的资源库,这里的元计算功能是指可以组合成各种计算程序的不同粒度的部件;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这些软构件资源中获取适当的构件,并组装链接,形成执行所需计算功能的程序。目前,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按需计算问题,还没有人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现有的一些技术和成果为本发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分别介绍如下:
首先,软构件技术提供了一种从可复用构件中组装程序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构件技术在研究领域和商业领域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技术上出现了长足进步,也出现了许多软构件产品,如JavaBeans、ActiveX等等。同时,Internet的易用性和广泛联通性,使它成为发布和测试软构件的理想场所。目前,在Internet上有很多专门的软构件库,如Gamelan、Alphaworks、Fashline等,有很多Web站点也提供指向软构件的链接,这样,在Internet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展的在线软构件库,为基于构件的程序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各种构件表示方法、构件获取技术,构件的组装、测试等问题在文献中也有深入的讨论,使程序的组装和发布过程变得更容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83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消暑透毒饮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阻燃的金属盐/聚酰亚胺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