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离纯化丹参酮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20116.9 | 申请日: | 200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394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05 |
发明(设计)人: | 田桂连;张天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天纯维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J73/00 | 分类号: | C07J73/00;A61K35/78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信悦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纯化 丹参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的是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从丹参的粗提物中制备高纯度的四种丹参酮类化合物:丹参酮IIA、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一种分离纯化丹参酮的方法。
丹参(Sali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我困一种常用中药,在临床具有多方面的疗效,如镇痛、止痒,对治疗神经衰弱性失眠、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变和脾肿大、浮肿、妇科疾病和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缩肝方面具有一定疗效。近年来的药理研究证明,丹参还具有改善冠状循环、抑制血栓性疾病和抗炎消肿的功效,已有成药上市。丹参酮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含有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二氢丹参酮I(dihydrotanshnone I)、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和丹参酮I(tanshninoeI)。传统的丹参酮提取采用柱色谱法,柱色谱法需使用固体填料,在分离过程中易产生不可逆吸附,具有样品易损失、易污染、低效、速度慢和分离步骤烦琐等缺点。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柱色谱需使用固体填料,而是应用两相互不混溶的溶剂系统在支撑管内高速行星运动的方式下进行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因而没有不可逆吸附,具有样品无损失、无污染、高效、快速和大制备量分离的优点。所以,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环保和农业等领域中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本发明的目的是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从丹参的粗提物中制备高纯度的四种丹参酮类化合物:丹参酮IIA、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
该发明方法有如下特点:采用分析型或半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仪,可选用的溶剂体系由四个组分组成,a组分为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正丁酯等酯类;b组分为正己烷,环己烷,乙醚和石油醚等;c组分为甲醇,乙醇,丙酮等;d组分为水。优选乙酸乙酯-石油醚-甲醇-水体系。体积比依次在1-4∶2-5∶2-3∶1-2范围内配置。一次分离可以得到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根据检测器紫外谱图接收目标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依次时间(小时)为3.0-3.9、4.0-4.8、8.0-9.5紫外吸收值依次为0.4-1.5、0.4-1.3、0.4-1.1,增加原配比中水的体积比,可以提高隐丹参酮与丹参酮I的分离度,并且改善二氢丹参酮I与杂质的分离情况,但是丹参酮IIA的出峰时间将延长,造成分离时间过长,所以体系中各种溶剂体积比的选择主要以隐丹参酮与丹参酮I的完全分离为基准,收集二氢丹参酮I与杂质的部分,时间(小时)为1.7-2.8,紫外吸收值为0.5-1.2,进行第二次分离,时间(小时)为2.5-3.0,紫外吸收值为0.3-0.9。室温对分离度有一定的影响,以上分离条件适合室温在18-30℃时使用。当室温降低时,可增加水的体积比,以提高分离度。反之亦然。本发明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从丹参的粗提物中制备高纯度的四种丹参酮类化合物:丹参酮IIA、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纯度可达98%以上。此方法适用于从由各种工艺条件制备的丹参酮粗品中分离制备以上几种丹参酮单体。适用于用各种型号的逆流色谱仪分离制备丹参酮单体,如:用分析型高速逆流色谱仪的小量制备及半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仪的较大量制备。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是一种高效快速分离纯化丹参酮的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紫外吸收值图,A峰为二氢丹参酮I,B峰为隐丹
参酮I,C峰为丹参酮I,E峰为丹参酮IIA。图2为本发明的紫外吸收值图,II峰为二氢丹参酮I和杂质的混合
液。图3为本发明的紫外吸收值图,A峰为二氢丹参酮I。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天纯维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天纯维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01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葡菌毒力刺激因子抑制肽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环形荧光灯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