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凝器与冷冻机有效
申请号: | 01121456.2 | 申请日: | 200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328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26 |
发明(设计)人: | 白方芳典;上田宪治;关亘;入谷阳一郎;川田章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登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凝器 冷冻机 | ||
本发明涉及在冷却水与冷冻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冷冻剂冷凝、液化的冷凝器,以及具有该冷凝器的冷冻机。
例如在大楼那样的大型建筑物中,像在冷气设备中进行的那样,用冷冻机使经过冷却的冷水通过布置在建筑物内的管路,在建筑物内循环,与居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图6示出了具有冷冻机的冷却器的一个例子。冷却器具有这样的构造,即在冷冻剂被送入的圆筒形容器1中,冷却水流过的多根传热管2像锯齿形那样成束地配置。
传热管2分成与冷却水入口3相连的去路侧的管,和与冷却水出口4相连的回路侧的管。还有,在容器1的上部,设有引入冷冻剂的冷冻剂入口5,在容器1的下部,设有引出冷冻剂的冷冻剂出口6。
从冷却水入口3流入的冷却水,在容器1内被抽出,到达水室(图中略去),折回,再次在容器1内被抽出,从冷却水出口4流出。在此过程中,从压缩机(图中略去)被引入容器1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冻剂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被冷凝、液化,而另一方面,冷却水则从冷冻剂夺取热量而升温,被从容器1引出。
可是,就上述构造的蒸发器而言,有下列缺点。也就是说,引入容器1中的冷冻剂在传热管2的表面上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液化,但是,位于比较上方的传热管2的表面上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液化的冷冻剂则仍然以液态朝位于下方的传热管2倾盆下落,液态冷冻剂多半附着在位于下方的传热管2的表面上,加强了液体膜变厚的倾向。
这样一来,位于下方的传热管2的传热效率下降,与尚未冷凝的气态冷冻剂的热交换难于进行,其结果为,不能充分发挥冷凝器的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为,鉴于上述情况提供一种能提高冷凝器中的传热效率并由此而使冷却效率高的冷冻机。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任务的手段,采用了如下结构的冷凝器和冷冻机。也就是说,与本发明有关的权利要求1的冷凝器为,在冷凝器中,在冷冻剂被引入的容器中,构造成冷却水流过的多根传热管成束地配置,并使气态冷冻剂冷凝、液化,其特征为,在做成束状的前述传热管之间,如果从该传热管的纵向剖面看去,在倾斜的下方,配有倾斜的板形体。
在此冷凝器中,朝位于下方的传热管倾盆下落的冷冻剂由于有板形体而在倾斜的下方躲开,故附着在传热管表面上的冷冻剂的液体膜不会成为过于厚的。由此,可防止传热管的传热效率降低。
还有,气化后的冷冻剂的流动由于有板形体而跳回,产生从下方喷吹与板形体的直接上方邻接的传热管,促进除去液体膜的效果,由此,防止传热管的传热效率降低。
如权利要求2的冷凝器为如权利要求1的冷凝器,其特征为,前述板形体在上下空出间隔,配置很多个。
在此冷凝器中,虽然由于有各个板形体,得到的作用与权利要求1的情况相同,但是,就传热管数非常多的大型冷凝器而言,由于在传热管之间配置多个板形体,故有效地排除了来自传热管的管群中的冷冻剂。
如权利要求3的冷凝器为如权利要求1的冷凝器,其特征为,装配以倾斜方向和倾斜角都不同的多个前述板形体,而且如果从前述纵向剖面看去,做成向上凸出的山字形。
在上述大型冷凝器的情况下,也可以认为,如果将板形体向一个方向倾斜,则冷冻剂集中在容器内的一个地方,不能圆滑地进行从容器中的“抽出”。因此,在此冷凝器中,朝位于下方的传热管倾盘下落的冷冻剂由于有形成山字形的板状体而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分开流动。由此,冷冻剂不会集中在一个地方,冷冻剂从容器中的“抽出”不会变坏。此外,即使将两块山字形板形体组合在一起,也不必构造成从开始形成山字形。
如权利要求4的冷凝器为如权利要求3的冷凝器,其特征为,做成前述山字形的板形体空出间隔地配置多个。
在此冷凝器中,虽然,形成山字形的板形体的作用与权利要求3的情况相同,但是,就传热管的数目非常多的大型冷凝器而言,由于在传热管之间配置多个山字形的板形体,故可以有效地排除来自传热管的管群中的冷冻剂。
如权利要求5或6的冷凝器为如权利要求1、2、3或4的冷凝器,其特征为,前述板形体与水平方向的角度大于0°,<60°,最好大于3°,<10°。
板形体与水平方向的角度如果太陡,则同过去的那样,朝下方的传热管倾盆下落的冷冻剂的量容易加大,如果太平缓,则冷冻剂的下流困难,不能从管群中排除冷冻剂。在此冷凝器中,由于其角度做成大于0°,<60°,故已经液化的冷冻剂朝较位于下方的传热管的下落受到阻止,而且,可有效地排除来自管群中的冷冻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14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