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前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1122635.8 | 申请日: | 200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330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09 |
发明(设计)人: | 赤坂浩祐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2D21/03;B60K13/04;B62D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民军,黄力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前部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前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前部结构,以使转向机、电线束和大多数管道不直接遭受来自发动机和排气管的热量。
例如,在日本专利3028257中,公开了一个将发动机安装在汽车的前部并驱动后轮的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型汽车。
该汽车在车体前部被隔板分成一个发动机舱和一个乘客舱。发动机的后部和一个变速箱,驱动轴以及差速齿轮连接,以驱动后轮。通过一个由发动机后部延伸到汽车尾部的排气管,发动机工作产生的废气或废物被排放到汽车尾部。
在发动机舱里,沿汽车横向延伸的一个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例如刹车胶管)通常被安装在隔板和发动机之间。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被安置在从发动机后部延伸出的排气管附近。这需要考虑在最大程度上防止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在小的发动机舱里受到排气管热量的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汽车提供一种前部结构,该结构使在发动机舱里沿汽车横向延伸的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受到发动机产生热量的影响为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包括:一个隔板,该隔板将车体前部分为容纳发动机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一个排气管,该管在乘客舱下面,从发动机后部延伸朝向汽车尾部;一个车体加强杆,该车体加强杆横向延伸在隔板和汽车排气管之间,并且其两末端可分离的安装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侧梁上;以及一个隔热板插在隔板和排气管之间,其后端安装在隔板较低的部分,前端安装在车体加强杆上。
车体加强杆被插在发动机和隔板之间,并在左右前侧梁之间延伸,由此加强了车体前部。隔热板用隔板来安装,车体加强杆被布置在由发动机后部延伸出的排气管和隔板之间,因此限制了从排气管传到乘客舱的热量影响。特别是,当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被布置在隔板和排气管之间时,设在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及排气管之间的隔热板防止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直接遭受来自排气管热量的影响。
如果发动机由于汽车碰撞后移,车体加强杆和热档板阻止高度发热的发动机和排气管直接撞击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
隔热板至少在其上表面或下表面有一种隔热材料,可以有效的阻止从发动机和排气管传到转向机和其它部件的热量影响。特别是,因为在汽车碰撞时隔热材料充当一个衬垫以减轻对转向机和其它部件的冲击,所以最好提供隔热材料在上表面,在这一面安装着转向机和其它部件。隔热材料最好在排气管之上,直接阻止从排气管散发出的热量。
另外,最好安装转向机在发动机朝后突出的变速箱之上,这样使得变速箱由于汽车碰撞后移时不会干涉转向机。
下面结实例和附图将对本发明的一特定优选实施例作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汽车前部结构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汽车前部结构的一个透视图。
图3是如图2所示的转向机的顶部部分截面图。
图4是如图2所示的汽车前部结构显示细节的顶部视图;并且
图5是显示由于汽车碰撞使发动机后移时汽车前部结构的一个功能图。
下面的描述本质上仅仅是示范性的,决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其应用或使用。
图1显示一个汽车10带有车体11的前部结构,该结构被隔板12分成发动机舱15和乘客舱16。发动机舱15位于汽车前部并以隔板12为边界,乘客舱16位于后部。安装在发动机舱15驱动后轮的发动机21没有示出。隔板12有一个上隔板(横梁)13和一个下隔板14组成。下隔板14在其较低的部分朝后方倾斜向下延伸,其底部末端和地板17的前部末端连接。
排气管25从发动机21的后部延伸出,在地板17下面延伸到汽车尾部。发动机21在其前面的上部有一个进气口,在其后面的上部有一个排气口23。通过排气歧管24,排气管25和出气口23相连。在图中,参考数字18代表一个发动机罩,19代表一个挡风玻璃,26代表一个变速箱。
一个转向机30,电线束41和大多数管道42被安装在发动机舱15里,在汽车中横向延伸并安装在隔板12和发动机21之间。电线束41被安装在转向机30的后下方。管道42被安装在转向机的垂直下方。转向机30,电线束41和管道42安装在发动机舱15中靠近下隔板14的一侧。电线束41,例如,是一个主要的电线束。管道42,例如,是作为刹车油通路的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26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引擎发电装置
- 下一篇:由环氧化物衍生物生产丙二酸酯衍生物或β-酮酸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