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侧撞警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123841.0 | 申请日: | 200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400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3-05 |
发明(设计)人: | 陈信忠;陈舜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致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B60Q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侧撞 警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防侧撞警示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机动车辆上防止侧撞危险的警示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显示传统已知的机动车辆,驾驶人由车内后视镜向后视野在A区外侧因受后柱(Rear Pillar)阻挡,由车外后视镜向后的视野角度B区又不及于C区,因此对驾驶人而言在C区形成一盲点区,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尤其当高速行驶中,驾驶人因无法知悉C区盲点区有无跟车而误判隔壁车道无车,一经变换车道才赫然发现C区盲点区竞有跟车,猝然使得二车紧急闪避而险象环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防侧撞警示装置,以便能预先侦测车侧外周有无物体存在,并能适时发出警示以提醒驾驶人注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防侧撞警示装置,以便能自动分辨车侧外周物体有无侧撞危险,以适时发出警示提醒驾驶人注意。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防侧撞警示装置,组设于一车辆上,该车辆两侧形成有第一车侧及其相对侧的第二车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防侧撞警示装置主要包括有:一第一红外线侦测器,组设于该车辆第一车侧上,用以侦测该第一车侧外周有无物体存在;一转向侦测器,用以侦测该车辆的左右转向动作;一警示单元,用以发出警示效果;以及一控制器,用以接收该第一红外线侦测器及转向侦测器的信号,以便当该第一红外线侦测器侦测到该第一车侧外周有物体存在,并且该转向侦测器侦测到该车辆朝向该第一车侧方向作转向动作时,能驱动该警示单元发出警示效果。
其中该第一红外线侦测器尚能侦测与物体间的距离,且当该第一红外线侦测器侦测到该第一车侧外周有物体存在且距离逐渐减少,并且该转向侦测器侦测到该车辆朝向该第一车侧方向作转向动作时,该控制器能驱动警示单元发出警示效果。
其中该第一红外线侦测器是向第一车侧的斜后方侦测。
其中尚包括一第二红外线侦测器,组设于该车辆第二车侧上,用以侦测该第二车侧外周有无物体存在,且该控制器亦能接收该第二红外线侦测器的信号,以便当该第二红外线侦测器侦测到该第二车侧外周有物体存在,并且该转向侦测器侦测到该车辆朝向该第二车侧方向作转向动作时,能驱动该警示单元发出警示效果。
其中该第二红外线侦测器尚能侦测与物体间的距离,且当该第二红外线侦测器侦测到该第二车侧外周有物体存在且距离逐渐减少,并且该转向侦测器侦测到该车辆朝向该第二车侧方向作转向动作时,该控制器能驱动警示单元发出警示效果。
其中该第二红外线侦测器是向第二车侧的斜后方侦测。
其中该转向侦测器是组设于该车辆的转向机柱上,用以侦测该转向机柱的旋转方向。
其中该转向侦测器是一罗盘侦测器。
其中该警示单元是一响音警示器。
由于本发明构造新颖,能提供产业上利用,且确有增进功效,故依法申请发明专利。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结构及其特征,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传统机动车辆的盲点区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功能方块图;
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侦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警示灯组装位置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侦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侦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让审查员能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三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请同时参阅图2、图3,本发明一较佳具体实施例是将右、左红外线侦测器110,120、转向侦测器2、以及警示单元30分别连结至控制器4。图3显示右、左红外线侦测器110,120分别设于车辆90右、左车侧901,902的前保险杆侧面位置,用以侦测二车侧外周有无物体存在,较佳的是向车侧斜后方侦测以涵盖盲点区。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侦测器2直接撷取转向机柱903(SteeringColumn)上的转向开关21信号,以侦测车辆90的左右旋转方向。本例的警示单元30是指一响音警示器33,设于车内驾驶人听力可及范围内。另辅助设有右、左警示灯31,32分别设于二车外后视镜内面三角板的内侧(详图4),亦可设于其他转向时醒目位置。
本例的控制器4设于车上,能接收右、左红外线侦测器110,120及转向侦测器2的信号,并能驱动响音警示器33以及右、左警示灯31,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致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致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38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腐植酸复合肥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菱镁复合大棚骨架配方及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