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介质滤波器、介质耦合器及使用它们的通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01124975.7 | 申请日: | 2001-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338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3-06 |
发明(设计)人: | 黑田克人;石原甚誠;加藤英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P1/203 | 分类号: | H01P1/20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介质 滤波器 耦合器 使用 它们 通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在一介质块的内部和外部形成导电膜而获得的介质滤波器和介质双工器,并涉及使用它们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诸如蜂窝式电话等通信装置中,使用通过提供在一介质块的内部和外部形成导电膜而获得的多个谐振传输线而形成的介质滤波器。
在5-145302号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中揭示了使用介质块且其中在一通频带附近产生一衰减极点的常规介质滤波器。
以上申请中所揭示的介质滤波器具有多路径结构,其中置于一介质块中并设有形成内部导体的多个孔的两个内部导体与该介质块的外表面上形成的输入/输出电极电容耦合,每个孔构成一谐振传输线。
以上多路径结构在一通频带的低频一侧或高频一侧上产生一衰减极点。为了使该衰减极点靠近该通频带,应增加来自设置在导电块中的形成内部导体的多个孔中最远的一个孔的第二谐振传输线与输入/输出电极之间的跳跃(leap)耦合。
然而,当来自最远的一个孔的第二谐振传输线与输入/输出电极之间的电容增加时,由于第一(最远端)谐振传输线与输入/输出电极之间的电容(外部耦合量)相对降低,所以使通频带的特性(尤其是反射特性)变差。
当相互靠近地放置第一谐振传输线与输入/输出电极以增加其间的外部耦合时,由于电场强度增加,产生插入损耗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相应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介质滤波器和介质双工器,其中使衰减极点靠近通频带而不降低通频带的特性也不增加插入损耗,以及提供一种通信装置。
为此,依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介质滤波器,包括基本上为直角平行六面体形状的介质块;在介质块中基本上相互平行设置的形成内部导体的多个孔,每个孔包括在其内表面上形成的内部导体;在介质块的外表面上形成的外部导体;以及在介质块的外表面上形成的输入输出电极。在此介质滤波器中,从一侧面(该侧面是沿形成内部导体的孔的排列方向的介质块的一个端面)到一底面(该底面是面对一安装基底的介质块的安装表面)形成输入输出电极,在最靠近端面的形成内部导体的第一孔的内部导体与形成内部导体的所述第一孔的附近的形成内部导体的第二孔的内部导体之间产生一电容,至少形成内部导体的第一孔的剖面为沿侧面延伸的非圆形形状。
由于减少了使用最靠近介质块侧面的形成内部导体的孔的谐振传输线与输入输出电极之间外部耦合部分中的电场强度,而且由于增加了使用最靠近侧面的形成内部导体的孔和紧接着该孔的形成有内部电极的孔的两个谐振传输线之间的相互耦合,所以可使衰减极点较靠近通频带。
依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一种介质双工器包括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介质滤波器。在此介质双工器中,介质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电极用作发送信号输入电极、接收信号输出电极以及天线连接电极之一。
本发明的这一方面使得介质双工器在发送频带与接收频带之间有足够的衰减量。
依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一种通信装置包括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介质滤波器或依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介质双工器。
通过利用具有优良频带内特性且在通频带附近有足够衰减量的小带通滤波器,可构成具有优良通信性能的小型通信装置。
从以下对本发明的描述并参考附图,将使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变得明显起来。
附图概述
图1是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介质滤波器的透视图;
图2是介质滤波器的剖面图;
图3A到3D是介质滤波器的投影图;
图4是介质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示出介质滤波器的发送特性的曲线图;
图6A到6D是依据第二实施例的介质滤波器的投影图;
图7是示出介质滤波器的发送特性的曲线图;
图8是依据第三实施例的介质滤波器的透视图;
图9是依据第四实施例的介质双工器的透视图;
图10A和10B分别是介质双工器及其比较例子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介质双工器的接收滤波器单元的发送特性的曲线图;以及
图12是依据第五实施例的介质双工器的透视图。
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
参考图1到5来描述依据第一实施例的介质滤波器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49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半导体器件与液晶显示单元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开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