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刺梨野果茶无效
申请号: | 01128893.0 | 申请日: | 2001-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385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明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明书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南充三新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许祥述 |
地址: | 6373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刺梨 野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饮料及其生产方法,尤其是一种刺梨野果茶。
背景技术:
我国地缘广阔,野生果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多种原因,野生果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如每百克含有2500毫克维生素C,并富含SOD和β谷甾醇等抗癌抗衰老物质的刺梨,因鲜果成熟后周身长满硬刺,堆放运输时,相互刺破果皮,使富含营养物的果汁流出,极易被微生物污染变质导致刺梨鲜果难以保存和运输,加之找不到合适的加工方法而使刺梨资源浪费严重。传统的刺梨加工仅限于鲜果榨汁,一方面榨取符合卫生标准的刺梨汁设备要求高,一般多集中在远离刺梨生产基地的城镇,所以运输过程中损失较多,资源浪费严重,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刺梨汁味酸而涩,保质期短,近年来人们为找到扩大刺梨产品品种,尽量减少资源损失,在刺梨加工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中国专利CN8810863.9.8用茶叶、杜仲、银花、菊花、野生岩茶和刺梨作原料制作六君茶,又如中国专利CN97106810.0公开的一种刺梨茶及其制备方法,将刺梨果洗净后置60-110℃24-72小时烘干粉碎后与茶叶粉未按2-4∶8-6重量份混合。上述产品是仅迎合人们传统饮茶的习惯,口味均以茶叶为主,产品品种相对单一,因此寻找一种能充分利用刺梨有效成份增加刺梨产品品种和口味的产品成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探索课题。
发明技术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增加刺梨产品品种和口味,更充分利用野生的火棘和野生红枣资源及刺梨有效成份的刺梨野果茶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由下列组份和重量比配制而成。
刺梨干果3-5 火棘干果2-3 野生红枣干果2-3
为提高本发明产品适口性,以适应不同人群,可增加1-5重量份食用糖或0.5-1.5重量份甜叶菊,也可加入1-2重量份绿茶或山楂1-2重量份,枸杞1-2重量份。
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如下:
1、鲜刺梨果清水洗净后,置于蒸锅内100-110℃蒸8-12份钟,再将蒸后的刺梨在40-60℃条件下烘干并粉碎至15-30目备用,
2、采集的火棘与野生红枣洗净后,在40-60℃条件下烘干,野红枣切成片备用,
3、将刺梨、火棘、野生红枣、按重量比混合均匀装袋密封即可,一般一小袋重为9克左右为宜。
使用时,每小袋(8-9克)用开水冲泡并加杯盖焖5分钟左右即可饮服。一般以2-4次泡水中有效成份重量最高。
本发明中的刺梨的维生素含量是猕猴桃的十倍,且含有SOD和β谷甾醇,上述物质能提高人体抗癌和免疫力,起到较好的抗癌防癌作用,另上述各组份含糖量均在10%以上,富含各种氨基酸和矿物元素,是缺铁性贫血的有效补品,其中野红枣有养心、补血、补中益气健脾健胃和缓和药物作用功能,火棘能止血止泻,消积去瘀等功能。上述各种野果混用,不但为人们提供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而且味微酸带甜。刺梨野果茶为刺梨产品提供了又一新品种,能更有效地开发野生果资源和高质量饮料品种,并通过科学配制,使其有效成份更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从上述情况可知,本发明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刺梨果是一种适用于各种年龄段人群的饮料品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按下列组份和重量比备料:
刺梨干果3 火棘干果2 野生红枣干果3
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如下:
1、将鲜刺梨果清水洗净后,置于蒸锅内100℃蒸12份钟,再将蒸后的刺梨在40-60℃条件下烘干并粉碎至15-30目备用,烘干开始时温度在60℃待刺梨失水40%左右时逐步将温至40℃直到刺梨烘干,
2、将火棘与野生红枣洗净后,在40-60℃条件下烘干,开始时温度在60℃,随水份减少,逐步将温度调至40℃,直至野果烘干后将野红枣切成片备用,
3、再将刺梨粉、火棘、野生红枣片混合均匀装袋密封即可,一般一小袋重为9克左右。
实施例2,按下列组份和重量比备料:
刺梨干果5 火棘干果3 野生红枣干果2
山楂2 枸杞1 冰糖5
生产方法如下:
1、鲜刺梨果清水洗净后,置于蒸锅内110℃蒸8分钟,再将蒸后的刺梨在40-60℃条件下烘干并粉碎至15-30目备用,烘干开始时温度在60℃,待刺梨失水40%左右时逐步降温至40℃,直至刺梨烘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明书,未经杨明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88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相对论生电机
- 下一篇:强筋壮骨丹胶囊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