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无效
申请号: | 01133411.8 | 申请日: | 2001-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356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03 |
发明(设计)人: | 刘磊;刘玉珍;张忠国;高敏;刘立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磊 |
主分类号: | H05B3/14 | 分类号: | H05B3/14;H05B3/20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薏华 |
地址: | 11003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碳纤维 树脂 发热 元件 工艺 | ||
1、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其特征是:它是一种含有短碳纤维6-30%(重量)树脂94-70%和占碳纤维和树脂总量20-50%的添加剂,经混炼、拉伸、压延而成的红外短碳纤维树脂膜片发热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其特征是:所含的短碳纤维包括石油基碳纤维、丙烯腈碳纤维、PAN类碳纤维和粘胶碳纤维,以抗张强度200-800kg/cm2的高弹性碳纤维为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其特征是:所含的树脂包括聚乙烯醇(PVA)、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PE)、聚丙烯(PP)、丙烯腈乙二烯(ABS)、聚氟乙烯(PVF)、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聚矾(PSU)、聚苯醚(PPO)树脂、聚碳酸酯(PC)、聚酰胺树脂(尼龙66、尼龙610、尼龙1010)以及ABS/PVC、ABS/PC混合脂,聚苯乙烯树脂(PS)、高耐冲性聚苯乙烯树脂(PEE)、酚醛树脂(PF)、聚乙烯树脂(PE),选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其特征是:所含碳纤维的长度包括碳纤维粉320-400目,和3mm、4mm、5mm、以及6mm、8mm或10mm以下的短碳纤维丝,选用至少有一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长度的短碳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其特征是:所用添加剂包括远红外发射剂、波段调整剂、波段稳定剂,其中发射剂占添加剂总量的50%,其余两者之和为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其特征是:在发热元件上至少备有两个相对配置的糊状电极,该电极包括导电胶泥主电极和敷在主电极上的金属箔片辅助电极;所用的导电胶泥为含银粉或铜粉、铝粉的金属胶泥,所用的金属箔片辅助电极可以是铝箔、铜箔、银箔或En、Cu锡、银合金箔,锌、铜合金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其特征是:短碳纤维树脂膜片分为厚度在150μ以下的膜片和厚度在150μ以上的“无纺布”及厚度在50μ以上的“膜”。
8、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其特征是:制造树脂发热元件的工艺方法是:将至少两种以上不同长度的碳纤维经碱法蒸煮、钝化处理成为远红外碳纤维,将远红外碳纤维按碳纤维6-30%、树脂94-70%(重量比)的比例加入到树脂中混合,在常规塑料加工条件下进行混炼、挤压成条、切割造粒,再压延、拉伸或吹塑成要求厚度的“膜”、“片”或“无纺布”,将布成的“膜”、“片”、“无纺布”裁成规定的尺寸,涂上主电极—含银胶泥,再贴上辅助电极—金属箔片,再将以上半成品附于两块绝缘树脂板中间进行热压,即成为成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红外短碳纤维树脂发热元件及工艺,其特征是:也可将半成品夹在两块橡胶板之间进行热压成为柔性发热元件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磊,未经刘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3341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冬季施工用膨胀灌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颗粒肥料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