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急、慢性鼻窦炎的口服中药无效
申请号: | 01136392.4 | 申请日: | 200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346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01 |
发明(设计)人: | 史佩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佩蕾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A61P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2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慢性 鼻窦炎 口服 中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急、慢性鼻窦炎的口服中药,属于由纯中草药提炼制成的中药制剂。
鼻窦炎尤其是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为常见鼻疾,中医称之为“鼻渊”。患鼻窦炎者往往长年饱受流浊涕不止、鼻塞、嗅觉不灵、脑胀头痛之苦。据报道,仅美国就有3700万鼻窦炎患者。现代研究表明,鼻窦炎的病因是病菌感染。致病菌多为化脓性球菌,如肺炎双球菌、溶血型链球菌、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其次为杆菌,如流感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致病的厌氧菌也不少。而患者一般都是因多种病菌的混合感染而发病。
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鼻窦炎的主要手段有外用药(如血管收缩剂)、抗生素、穿刺、手术,还有激光、微波等,但疗效(尤其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均不很理想,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国内也有一些治疗鼻窦炎的中成药,但疗效同样不尽如人意,患者极易复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根治鼻窦炎这种顽疾,又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口服中药,以解除广大患者的痛苦。
根据鼻窦炎的根本病因在于病菌(包括细菌及真菌)感染,本发明以宣肺通窍、消炎除涕为组方原则,所用中草药有以下药理作用:(1)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2)对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3)具有保护鼻黏膜、促进黏膜分泌物的吸收、减轻炎症的作用,可通畅鼻腔。
本发明用下列中草药按一定范围内的比例配制提炼而成:知母20%-30%,黄柏20%-30%,苍耳子10%-20%,白芷10%-20%,辛夷5%-10%,木香5%-10%,细辛5%-10%。其最佳比例为:知母23.08%,黄柏23.08%,苍耳子15.38%,白芷15.38%,辛夷7.69%,木香7.69%,细辛7.69%。
制作方法如下所述:
合剂制法:
(1)将总量不低于1000克的处方中药材加适量清水(以能浸没药材为准)浸泡1小时,在密闭容器(非高压装置,只是相对密闭,避免水分大量蒸发)中加热煮沸并使其保持微沸1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倒出。在容器中另加清水浸没药材,直接煮沸后再使其保持微沸1小时,将提取液倒出,而后重复这一步骤再提取一次。合并3次的提取液,用400目滤布过滤备用。
(2)将过滤后的提取液加热至沸腾,使水分迅速蒸发,按X克药材出X毫升药液的量浓缩提取液,再将其放置冷却至室温。然后加入95%的医用乙醇,至溶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60%,充分搅拌后静置12小时使药液沉淀。
(3)沉淀后的药液自然形成了上下两层,上层为上清液,下层为残渣。将上清液取出后,再将残渣用400目滤布过滤。将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与上清液合并,然后加热煮沸(工业化生产时应考虑乙醇的回收,以降低成本)蒸发水分,使药液浓缩至稠膏状,其比重在90℃时用比重计测为1.22。
(4)按每千克稠膏需1克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比例计算防腐剂的用量。将防腐剂按1克防腐剂使用5毫升乙醇的比例溶于95%的医用乙醇中,待稠膏冷却至室温后添加。充分搅拌均匀后即可包装。
颗粒剂制法:
(1)同合剂制法(1)。
(2)同合剂制法(2)。
(3)同合剂制法(3)不同之处在于所得稠膏比重为1.30。
(4)在稠膏中加入适量经粉碎过的白砂糖,搅拌均匀成软材。然后制粒,烘干。冷却后即可包装。
本发明应用于临床,对急、慢性鼻窦炎具有独特疗效:一般情况下,12天至60天即可痊愈,重症不超过120天,愈后不复发。
病案举例之一:
患者:潘某某,女,就诊时7周岁,体重21公斤,家住长春市南关区自由大路。
病史及症状:1998年1月感冒发烧,持续流大量黄脓涕,同年3月确诊患上鼻窦炎。经3周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黄脓涕转为白色黏稠涕,但仍鼻塞、睡觉打呼噜。同年11月及2000年11月因感冒而使鼻窦炎加重,黄脓涕复发,同样使用抗生素控制,但效果不佳。患儿长期流白色黏涕,鼻塞,用口呼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佩蕾,未经史佩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363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