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彩色CRT的荫罩无效
申请号: | 01137191.9 | 申请日: | 2001-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381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7 |
发明(设计)人: | 金圣渊;洪铉洙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29/07 | 分类号: | H01J29/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晓刚,李晓舒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彩色 crt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彩色CRT(阴极射线管)的荫罩,特别是涉及荫罩上有一联合多个狭缝的开口型狭缝的彩色CRT的荫罩,以改善彩色CRT的亮度。
背景技术
典型的常规彩色CRT有如下结构。
CRT的一个玻璃外封,包括一前玻璃屏盘1,其背面紧贴一玻璃锥体2。在屏盘1荧屏部分的背后,放置荫罩3,用作在屏盘1内表面形成的荧屏4的选择过滤器。装在锥体2颈部的偏转线圈5产生电子束6,通过在荫罩3上制作的开口来扫描荧屏4,使荧屏4发荧光,并通过屏盘1射出光来显示图像。一般荫罩3上的开口是狭缝形的。
荫罩3由通过弹簧8与屏盘1相连的框架7支撑,内罩9也装在这个框架上,以屏蔽外磁场。电子枪组件10装在锥体2颈末端,以产生电子束6。CRT的外壳是抽空的,即处于内部真空下。围绕屏盘1下缘装有加固带11。
上述彩色CRT如下工作。当施加正极电压时,来自装在CRT颈部的电子枪的电子束6撞击在屏盘1内形成的荧屏4。其时,电子束在到达荧屏前由于偏转线圈5而产生上下左右的偏转。
此外,有双极、四极和六极的磁体10校正电子束6的路线,以致电子束6能准确撞击荧光材料,从而防止所显示图像彩色纯度的劣化。
而且,CRT处于高真空下,外部冲击很容易使其破裂或损坏。为了防范这种事情,屏盘1被设计得有一种承受外部大气压力的结构强度。
再者,因为安装在屏盘1下缘的加固带11,高真空状态下的CRT上的应力被分散了。
在采用张力型荫罩的彩色CRT中,为了改善亮度—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应当改善电子束穿过荫罩的透射性。此外,为了改善这种透射性,电子束所过开口的面积应当加大。在有狭缝的荫罩上,为了加大开口面积,可以通过加大开口狭缝的宽度或长度实现。
如果加大狭缝面积,当扫描电子束通过狭缝撞击荧屏上的荧光材料时,在荫罩的水平方向所通过的电子束的尺寸将加大。所以,着点误差的允许量将减小;着点误差是在电子束因其路径受外部影响或彩色CRT性能的影响而改变不能准确撞击荧光物质时产生的。因此,考虑到着点的允许误差,当狭缝开口的宽度保持不变,加大狭缝开口的长度时,电子束的透射性受狭缝开口相对桥路阴影的长度增加的控制;桥路阴影是由安排在狭缝间的有一定尺寸的桥路所产生,用户看起来表现为摩尔纹,即一种光的干涉效应,为在垂直方向分开狭缝的桥路的间距与偏转线圈的扫描间距组合所产生。
另外,为了改善荫罩的热胀性能,常规做法是使狭缝间的垂直间距是狭缝长度的两倍,或不使桥路成一行,这样可改善荫罩的热胀性能。
不过,常规彩色CRT,为改善亮度和热胀性能,以及消除摩尔效应,包括一个采用加大的桥路或所谓开口型桥路的张力型荫罩,其垂直间距,即狭缝间的距离,比其他荫罩的光孔垂直间距大得多,所以在形成荫罩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狭缝的方向垂直于滚轧方向,以改善蠕变性能,蠕变性能是选择制造张力型荫罩材料的最重要特性之一,因为在制造荫罩的金属被滚轧时,其内部和表面有位错产生,位错面是沿滚轧方向形成的
在位错表面,机械特性,即抗张强度和应变模量,在垂直滚轧方向较低,而在平行滚轧方向较高,因为在形成位错面的材料的纽结结构间有滑动产生。
所以,制造荫罩时,使狭缝垂直滚轧方向延伸是合于需要的。
不过,在垂直滚轧方向制造彩色选择电极时会出现某些问题,即可能导致制成狭缝的有效区与没制成狭缝的非有效区之间物理性质上的差异,由此在使用开口型桥路时,可使狭缝间垂直间距加大。在制造荫罩时,为了传送金属材料,要沿滚轧方向给金属一个张力,而制造狭缝,要使其垂直滚轧方向延伸,以改善蠕变性能。然而,由于桥路的面积比常规光孔荫罩时的小得多,分开有效区和非有效区—两者在物理性质上不同—的桥路则可因传送荫罩时集中起来的力而破裂。
此外,桥路的面积很小,荫罩前表面的强度也很弱,故在荫罩前表面可能产生许多凹凸不平的地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彩色CRT(阴极射线管)提供一种张力型荫罩,这种荫罩能改善热胀性能(拱起),能解决荫罩变形的问题,还能解决为改善CRT的亮度性能而采用开口型桥路时,因荫罩中狭缝间加长的间距而造成的狭缝大小不等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371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