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01137292.3 | 申请日: | 200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346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24 |
发明(设计)人: | 江木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光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38/14 | 分类号: | H01F38/14;H01M10/46;H01M10/4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长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手提 装置 充电 电池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提装置中使用的为非触式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所述手提装置例如无线电话、移动电话和PHS。
背景技术
用于非触式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包括充电端的初级电路和被充电端的次级电路,这些电路彼此完全隔离地安装在壳体内。由电源提供电流,所述电流在初级端电路的线圈中产生磁通量;初级端电路的线圈磁通量在被充电端的次级端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对感应电动势进行整流,将其用于对移动电话等装置中的次级电池(用于充电的电池)进行再充电。在该类为非触式手提装置进行充电的电池装置中,为了有效地将电能从充电端转换到被充电端,重要的是初级电路的线圈和次级电路的线圈紧密耦合,以便不会漏泄磁通量。减少磁通量漏泄的传统方法将初级端和次级端电路的线圈设置得使它们的绕组面在其铁心轴上彼此相对,并将其外壳制得非常薄,以减小它们之间的间隙尺寸。
近来为非触式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经作得小、薄而轻,它们用于较小容量的充电,将依照图4A对此进行描述。参考标记50代表容纳充电端初级电路的树脂外壳,参考标记55代表容纳次级端电路的树脂外壳,所述次级端电路包括了手提装置的主要部分。
初级端电路的线圈L11包括绕组53,该绕组缠绕在包含树脂绕线管52的线圈架(coil form)周围,所述树脂绕线管52中插有T形磁芯51。绕组53的引线与端子54连接,端子54设置在绕线管52底面上并与外部电路相接。
次级端电路的线圈L12包括绕组57,该绕组缠绕在包含树脂绕线管56的线圈架周围。
初级端电路线圈L11的绕线管52和次级端电路线圈L12的绕线管56的绕组线圈架的外部尺寸相同,两个线圈的绕组面彼此相对,壳体位于两个绕组之间。
为了减轻手提装置机身的重量并降低成本,上述用于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在次级端电路的线圈L12中没有磁芯。为缩短初级端电路线圈L11与次级端电路线圈L12之间的距离,绕组面直接接触外壳表面。由于绕线管用作线圈架,因此两个线圈的绕组直径通常作得大体相同。
然而,正如图4B中的虚线所示,由初级端电路线圈L11发出的磁通量的分布不是线性的,而是形成了围绕绕组53从磁芯51的突起部分到磁芯51下端面的闭合线。在由初级端电路线圈L11发出的磁通量内,次级端电路线圈L12位于初级端电路外壳50与次级端电路外壳55之间的区域(间隙G)中,初级端电路线圈L11的绕组内径X与次级端电路线圈L12的绕组内径大体相同的事实使次级端电路线圈L12难于有效地收集从初级端电路线圈L11发出的磁通量。结果,为了有效地将所需能量转换到次级端电路的线圈L12中,必需采取诸如提高初级端和次级端电路线圈中绕组数量或增加其对置部分面积的措施。这些措施具有使电路变得更大的缺点。
本发明已经认识到要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在考虑到对置线圈之间的距离与线圈内径之间的关系后,发明人已经发现,通过保证预定关系可使初级端电路线圈产生的磁通量有效地转换到次级端电路线圈中。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薄、质轻而且不贵的电池装置,用于有效地利用该发明为手提装置充电。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为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包括:第一线圈,该线圈被供应电流,第一线圈安装在第一壳体中;第二线圈,来自第一线圈的电能被转换到该线圈中,第二线圈安装在第二壳体中。第二线圈包括包括空心线圈,空心线圈绕组的内径要大于第一线圈绕组的内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设置得使它们的绕组面彼此相对。
另外,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包括通过自粘合制得的空心线圈,例如cement导线(商标名)。这会使装置作得薄而轻。
附图说明
图1A和1B表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为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的剖面图和磁通量分布图;
图2A和2B表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为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的剖面图和磁通量分布图;
图3是表示为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和为手提装置充电的传统电池装置的输出特性的曲线图;
图4A和4B表示一个为非触式手提装置充电的传统电池装置示例的剖面图和磁通量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到3描述依照本发明的为手提装置充电的电池装置的优选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光株式会社,未经东光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372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