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配位化合物,发光装置以及显示设备无效
申请号: | 01138389.5 | 申请日: | 200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364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1 |
发明(设计)人: | 坪山明;水谷英正;冈田伸二郎;泷口隆雄;三浦圣志;野口幸治;森山孝志;井川悟史;镰谷淳;古郡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H05B33/1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化合物 发光 装置 以及 显示 设备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配位化合物,使用该金属配位化合物的有机发光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显示设备。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下文式(1)所示的作为发光效率稳定的发光材料的有机金属配位化合物,使用该金属配位化合物的有机的发光装置以及包括该发光装置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高响应度和高效率的发光装置,有机场致发光(EL)装置已经被广泛地研究。
有机EL装置通常具有如图1A或1B所示的剖面的结构(例如,如“Macromol.Symp.″,125,pp.1-48(1997)所述)。
参照附图,EL装置通常具有包括透明的基层15,排列在透明的基层15上的透明的电极14,与透明的电极14相对排列的金属电极11,和排列在透明的电极14和金属电极11之间作为发光功能层的多个有机(化合物)层的结构。
参照附图1A,该具体方案中的EL装置具有两个有机层,包括一个发光层12和一个空穴传输层13。
透明的电极14可由具有较大的逸出功能确保良好的空穴注入性能进入空穴传输层的ITO(铟锡氧化物)层形成。另一方面,金属电极11可由具有较小逸出功能确保良好的电子注入性能进入有机层的铝层,镁层,其合金层等形成。
这种(透明的和金属的)电极14和11可以50-200nm的厚度形成。
发光层12可由具有电子传递特征和发光特性的,例如,铝羟基喹啉配合物形成(其典型例子可包括下文所述的Alq3)。空穴传输层13可由具有供电子特征的联苯基二胺衍生物形成(其典型的例子可包括下文所述的α-NPD)。
上述EL装置显示整流特性,当作为阴极的金属电极11和作为阳极的透明电极14之间施加电场时,电子从金属电极11注入发光层12,空穴由透明电极14注入。
如此注入的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12内部重组产生进入激发态的激子,在激子向基态跃迁的时候导致发光。这时,空穴传输层13作为电子阻挡层增加发光层12和空穴传输层13之间界面的复组效率,因此增强发光效率。
参照图1B,除了图1A所示层之外,电子传递层16排列在金属电极11和发光层12之间,借此,通过分离发光,电子传递和空穴转运功能可以确保载波闭锁性能,因此提供有效发光。
电子传递层16可以由例如噁二唑衍生物形成。
在普通有机EL装置中,在发光中心分子从单线态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期间产生的荧光用于发光。
另一方面,不同于以上所述的单线态激子荧光(发光),人们研究了三线态激子磷光(发光)在有机EL装置的应用,如下所示,例如,“Improved energytransfer in electrophosphorescent device”(D.F.O’Brien等人,Applied Physics Letters,Vol.74,No.3,pp.442-444(1999))和“Very high-efficiency gre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on electrophosphorescence”(M.A.Baldo等人.,Applied PhysicsLetters,Vol.75,No.1,pp.4-6(1999))。
这些文献中所示的EL装置通常具有图1C所示的剖面结构。
参照图1C,四个有机层包括:在透明电极(阳极)14上依次形成的空穴传输层13,发光层12,激子漫射防护层17,和电子传递层16。
上述文献中,通过使用包括α-NPD(显示如下)的空穴传输层13,Alq3(显示如下)的电子传递层16,BPC(显示如下)的激子漫射防护层17,作为基质材料的CPB(显示如下)与作为客体磷光材料以大约6wt.%的浓度掺到CBP中的Ir(PPy)3(显示如下)或PtOEP(显示如下)的混合物的发光层12的四个有机层,已经实现了较高的效率。
Alq3:三(8-羟基喹啉)铝(铝-羟基喹啉配合物),
α-NPD:N4,N4’-二萘-1-基-N4,N4’-联苯-联苯-4,4’-二胺(4,4’-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
CBP:4,4’-N,N’-联咔唑-联苯,
BCP:2,9-二甲基-4,7-联苯-1,10-菲咯啉,
Ir(PPy)3:fac三(2-苯基吡啶)铱(铱-苯基吡啶配合物),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383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