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141000.0 | 申请日: | 200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344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7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要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羽生三洋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D63/04 | 分类号: | B01D63/04;B01D65/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大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滤装置,在采用空心纤维滤膜组件并利用外压过滤方式的过滤装置中,可在有效去除附着在空心纤维滤膜组件表面上的附着物的同时防止去除附着物再次附着到其上,从而更好地提高过滤效率。
背景技术
空心纤维滤膜作为液体过滤介质是已知的。通过用这样的空心纤维滤膜进行过滤,可进行超纯净水制造、上水除菌、溶剂或润滑油的精制、溶剂中有效物质的回收、废液、废水的处理或回收等。
作为利用空心纤维滤膜来过滤的方式地存在着外压过滤方式和内压过滤方式。在采用空心纤维滤膜的过滤装置中,在壳体内配置有多个空心纤维滤膜。
在外压过滤方式中,将筒状(草杆状)空心纤维滤膜的一端被封住,另一端开放(另一端作为出口端面)。而且,对原液加压并供给空心纤维滤膜外周面侧。原液从空心纤维滤膜的外周面侧渗透到内周面侧过滤掉脏物的过滤液进入到空心纤维滤膜的内部空间该过滤液从出口端面流出。采用这样的外压过滤方式,在过滤时,全部的原液都渗透过空心纤维滤膜(从外周侧渗透到内周侧)。因而该外压过滤方式被称为外压全过滤方式。
在内压过滤方式中,筒状(禾杆状)的空心纤维滤膜的一端和另一端共同打开(一端作为入口端面、另一端作为出口端面)。并且,加压的原液从入口端面供给到空心纤维滤膜的内部空间,从出口端面流出。这时,受压原液的一部分从空心纤维滤膜内周面渗向外周面,过滤液也从空心纤维滤膜的外周面流出。脏物与原液一起在空心纤维滤膜的内部空间中流通,不会从空心纤维滤膜的外周侧流出。根据这样的内压过滤方式,在过滤时,不是全部原液,而是其中一部分透过空心纤维滤膜(从内周侧渗透到外周侧)。
但是,在采用外压过滤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全部原液渗透过空心纤维滤膜,所以在空心纤维滤膜的外周面上于短时间内便附着有大量脏物(附着物)。这样一来,如果附着有脏物,则产生堵塞并使过滤效率降低。
因此,过去,在采用空心纤维滤膜利用外压过滤方式过滤的过滤装置中,为去除附着在空心纤维滤膜外周面上的脏物并再生空心纤维滤膜,在过滤运转停止后要进行下述的再生操作。
即,在使过滤运转停止后,从空心纤维滤膜的出口端面侧向空心纤维滤膜的内部空间供给澄清的水或空气,进行使该水或空气从内周面侧渗透到外周面侧的反洗(冲洗),去除附着物。并且,被除去的附着物被排除到壳体外。
但是,在采用空心纤维滤膜利用外压过滤方式的过滤装置中,为了利用上述传统的技术去除附着物,不得不暂时停止过滤运转,使过滤运转效率降低。并且,不能进行长时间的稳定的过滤运转。进而,若通过反洗使过滤能力暂时恢复,当重复几次产生堵塞再进行反洗操作时,过滤能力不能恢复到开始的状态。由于大量的附着物进入到空心纤维滤膜的内部,仅通过反洗操作不能去除这样的附着物,不能消除堵塞的状态。
此外,使多个(数百个~数千个)空心纤维滤膜成束的现有空心纤维滤膜组件设置在比空心纤维滤膜组件的略粗的筒状体内部。因此,空心纤维滤膜组件保持在窄窄地集束于筒状体内部的状态下。在采用配置在这样的筒状体内部的空心纤维滤膜组件并利用外压过滤方式进行过滤的情况下,在空心纤维滤膜组件中的中央部分(内侧部分)中的空心纤维滤膜相互紧密接触,大量原液难以遍布其中。因此,在现有的空心纤维滤膜组件中,外周侧的过滤效率高,但过滤效率向着中央降低,整体限制了过滤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滤装置,在采用由多个(数百个~数千个)空心纤维滤膜束成的空心纤维滤膜组件并利用外压过滤方式过滤的过滤装置中,在过滤过程中去除附着在空心纤维滤膜组件表面上的附着物的同时,可防止去除附着物再次附着在空心纤维滤膜组件的表面上,从而进一步提高过滤效率。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结构特征为,它包括:其轴向被设置成沿上下方向的过滤筒;多个空心纤维滤膜的上端被束住而下端呈自由状态、配置在前述过滤筒内呈缠绕状变宽的空心纤维滤膜组件;从前述空心纤维滤膜组件的径向方向的中央位置向半径方向的外侧喷出原液并且将原液注入到过滤筒内的原液注入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羽生三洋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羽生三洋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410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确定一建筑物地震破坏度的方法和仪器
- 下一篇:游泳护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