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震加固结构的设计分析方法和存储介质无效
申请号: | 01144018.X | 申请日: | 2001-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361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31 |
发明(设计)人: | 安在一;立川隆;吉田圭二郎;须藤浩;中村友道;落合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海LNG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乔奎尔咨询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4G23/00 | 分类号: | E04G23/00;F16L3/2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德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震 加固 结构 设计 分析 方法 存储 介质 | ||
1、一种抗震加固结构的设计分析方法,包括:
选择步骤,根据构件的允许应力强度比对抗震加固结构的构件进行选择;
延性系数比的调整步骤,调整允许作为所选择构件的抗震加固的变形放大率的延性系数比;
载荷系数计算步骤,以所调整的延性系数比为基础,计算在塑性范围内作用于所选择的构件上的载荷的增加;
计算步骤,计算在塑性范围内相应于载荷的增加的允许应力强度比;以及
确定步骤,当将所计算的允许应力强度比限定为最大值时,确定在塑性范围内的相应的载荷增加为所选择的构件破坏时的极限载荷。
2、按照权利要求1的分析,其中允许应力强度比的最大值为1.0。
3、按照权利要求1的分析,其中在该抗震加固结构中,在柱构件的基础和采用混凝土柱脚的加强件之间设置有减震部件的抗震加固的延性系数比不小于3.0。
4、按照权利要求1的分析方法,其中在选择步骤中,将由抗震加固结构支承的物体的载荷用作构件选择的一个条件。
5、按照权利要求1的分析方法,其中在确定步骤中,对于由多种类型的构件形成的抗震加固结构,将所确定的单个构件的极限载荷进行比较,并且将其中最小的极限载荷值确定为该抗震加固结构的极限载荷值。
6、按照权利要求1的分析方法,其中在确定步骤中,对于由主要构件和用于加强主要构件的加强构件形成的抗震加固结构,将所确定的单个构件的极限载荷进行比较,当主要构件的极限载荷大于加强件的极限载荷时,则将主要构件的极限载荷确定为该抗震加固结构的极限载荷。
7、按照权利要求6的分析方法,其中主要构件包括梁或者柱构件,加强件包括支撑构件。
8、一种用于存储使计算机实施抗震加固结构的设计分析方法的程序模块的存储介质,包括:
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构件的允许应力强度比对抗震加固结构的构件进行选择;
延性系数比调整模块,用于调整允许作为所选择构件的抗震加固的变形放大率的延性系数比;
载荷系数计算模块,用于以所调整的延性系数比为基础,计算在塑性范围内作用于所选择构件上的载荷的增加;
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在塑性范围内相应于载荷的增加的允许的应力强度比;以及
确定模块,用于当将所计算的允许应力强度比限定为最大值时,确定在塑性范围内的相应的载荷增加为所选择的构件破坏时的极限载荷。
9、按照权利要求8的介质,其中允许应力强度比的最大值为1.0。
10、按照权利要求8的介质,其中在抗震加固结构中,在柱构件的基础和采用混凝土柱脚的加强件之间设置有减震部件的抗震加固的延性系数比不小于3.0。
11、按照权利要求8的介质,其中在选择模块中,构件的选择处理是通过将由抗震加固结构支承的物体的载荷用作构件选择的一个条件来执行。
12、按照权利要求8的介质,其中在确定模块中,对于由多种类型的构件形成的抗震加固结构,将所确定的单个构件的极限载荷进行比较,并且将其中最小的极限载荷确定为该抗震加固结构的极限载荷。
13、按照权利要求8的介质,其中在确定模块中,对于由主要构件和用于加强主要构件的加强件形成的抗震加固结构,将所确定的单个构件的极限载荷进行比较,当主要构件的极限载荷大于加强件的极限载荷时,则将主要构件的极限载荷确定为该抗震加固结构的极限载荷。
14、一种抗震加固结构的设计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设计分析方法所确定的极限载荷为基础,对所选择的构件进行设计;以及
通过在所设计选择的柱构件的基础和采用混凝土柱脚的加强构件之间提供减震部件来对抗震加固进行设计,所述加强件用于加强该基础,
其中确定极限载荷的设计分析方法包括:
选择步骤,根据构件的允许应力强度比对抗震加固结构的构件进行选择;
延性系数比的调整步骤,调整允许作为所选择构件的抗震加固的变形放大率的延性系数比;
载荷系数计算步骤,以所调整的延性系数比为基础,计算在塑性范围内作用于所选择的构件上的载荷的增加;
计算步骤,计算在塑性范围内相应于载荷的增加的允许应力强度比;以及
确定步骤,当将所计算的允许应力强度比限定为最大值时,确定在塑性范围内的相应的载荷增加为所选择的构件破坏时的极限载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海LNG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乔奎尔咨询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海LNG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乔奎尔咨询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4401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