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干燥机强制动风间歇干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00171.6 | 申请日: | 2001-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4623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8 |
发明(设计)人: | 林长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长 |
主分类号: | F26B15/00 | 分类号: | F26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领弟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燥机 制动 间歇 干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处理收获食品设备部件,特别是一种干燥机强制动风间歇干燥装置。
一般干燥机,特别是针对一些蔬果等农产品,例如,柿饼、密饯、香菇、笋干等食品的制作,对被干燥物的干燥程度及干燥后的形状、色泽要求较高。如图1所示,现行的干燥机,由于热风由下往上直接传送,且上层受到被干燥物阻隔,不但造成温度分布不均,越靠近上层干燥效果越不佳,必须以人力不断更换被干燥物的位置,而且亦会产生热风传送死角的问题,致使干燥情况不很理想。
干燥机对干燥物可以直接干燥或间歇干燥的方式进行干燥。
如图2所示,直接干燥过程中,直接持续不断地加热,易导致被干燥物表面过干而内部仍旧潮湿,造成变形或龟裂的不良现象。
如图3所示,间歇干燥过程系采用间歇加热,亦即在表面干燥后,间隔一段时间,使被干燥物内部水分能有充分的时间向四面均匀扩散后,再予以加热干燥,如此,间歇不断过程而达到最后干燥的目的,使被干燥物表面及外形都能有更好的结构。
为达到间歇干燥的目的,所用的方法是利用人工或以微电脑控制间歇通断电的方式,但此种方法仍无法克服部分死角及局部高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除干燥死角、均匀热流、节省人力、降低干燥成本的干燥机强制动风间歇干燥装置。
本实用新型包括传动机构及动风轮组;传动机构包括依序连接并传动的动力源、减速传动、右垂直传动、水平传动及左垂直传动;动风轮组包括组架体及架设于组架体上数风扇;传动机构以其减速传动、右垂直传动、水平传动及左垂直传动的传动轴组设于干燥室骨架上,并分别位于干燥室内侧四角,动风轮组以其组架体两端与右、左垂直传动连接。
其中:
动力源为电机;减速传动包括组设于电机输出轴上与电机同步旋转的小链轮、减速链条、右传动轴及较大链轮;右传动轴以两座型轴承固定在干燥室骨架上;小链轮藉由链条与固组于右传动轴上的较大的链轮衔接;右垂直传动包括固组于右传动轴另一端的右垂直链轮、右垂直链条、末级传动轴及末级链轮;末级传动轴以两座型轴承固定在干燥室骨架上;右垂直链轮藉由链条与固组于末级传动轴上的末级链轮衔接;水平传动包括固组于右传动轴另一端的右水平链轮、水平链条、左传动轴及左水平链轮;左传动轴以两座型轴承固定在干燥室骨架上;右水平链轮藉由水平链条与固组于左传动轴上的左水平链轮衔接;左垂直传动包括固组于左传动轴的左垂直链轮、左垂直链条、末级传动轴及末级链轮;末级传动轴以两座型轴承固定在干燥室骨架上。左垂直链轮藉由左垂直链条与固组于末级传动轴上的末级链轮衔接。
动力源为流体泵;传动机构为气力、液力传动。
减速传动为蜗轮蜗杆传动。
组架体两端设有固定座及滑槽;固定座延设固定轴承的轴端,轴承组设于固定于右垂直传动上的轴承座内;滑槽内滑动组设容设轴承的轴承套,轴承固设于固定于左垂直传动上。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传动机构及动风轮组;传动机构包括依序连接并传动的动力源、减速传动、右垂直传动、水平传动及左垂直传动;动风轮组包括组架体及架设于组架体上数风扇;传动机构以其各传动的传动轴组设于干燥室骨架上,并分别位于干燥室内侧四角,动风轮组以其组架体两端与右、左垂直传动连接。组设本实用新型的干燥机运作时,由干燥室上方导气板形成的出风口的空气经导风门进入风箱,并经热交换器加热后成热风,热风自干燥机侧入风口进入干燥室侧的均温室内扩散形成热气流;启动动风组架设于组架体上的风扇以产生强制动风气流,并藉由往复位移游走的数风扇经通风纱网将热气流强制引动到干燥室的每一个角落,彻底消除死角现象,且藉由数风扇形成的强制气流能充分发挥快速干燥的的效果,提高干燥的效率,即可达到间歇加热的效果,且完全不可能有死角产生,并节省人工移位的时间,能提高热干燥效率,节省能源,即不仅消除干燥死角、均匀热流,而且节省人力、降低干燥成本,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为习知的干燥机热流传导示意图。
图2、为以持续不断加热被干燥物的直接干燥过程效果示意图。
图3、为以间歇加热被干燥物的间歇干燥过程效果示意图。
图4、为组设本实用新型的干燥机结构示意立体图(正视)。
图5、为组设本实用新型干燥机结构示意立体图(后视)。
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正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8、为图6中A-A剖视图。
图9、为图6中B-B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热流传导系统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长,未经林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01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