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载重导引致动平台无效
申请号: | 01200888.5 | 申请日: | 2001-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4631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05 |
发明(设计)人: | 郭长信;陈东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1/25 | 分类号: | B23Q1/25;B65G47/82;F16C2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台湾***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重 导引 平台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适合使用于工具机、机械手臂、电子设备及自动化工业等的导引致动平台,尤其是指一种可承受较大的载重,而导引结构的剖面设计成U形的导引致动平台。
习知的线性导引致动平台,主要是将一对相互平行的线性滑轨固定于一辅助基版上,并于线性滑轨的滑座上锁设可移动的平台,而以螺杆或皮带等做为致动结构而带动平台来回移动(例如美国专利5,598,043号)。辅助基版通常使用铸铁等材料制作,但是制作困难度高且制作成本高昂;有些设计为了降低制作成本而改以铝挤型制造,由于铝的材质较软,较容易挤制各式形状,减少加工成本,然而由于铝的刚性低,也导致直线度与平行度相对较不稳定,故需特别小心校正及注意线性滑轨的安装几何精度。
图5是一种先前的改良式设计(美国专利5,273,381号),此设计不使用线性滑轨及辅助基版的机构,而使用一钢铁材质的U形导弓结构1,并在U形导引结构的两侧内壁上直接挖设沟槽16,沟槽中设有钢珠8,承载平台2经由钢珠8的导引,直接沿导引结构1的沟槽16滑动。此设计由于U形导引结构为钢铁材料制作,强度较佳,并且结构简单,可以减少使用者的装配时间与经验要求。然而当此改良式设计上承载重物,或承受向下的力量时(如图中的F标示),U形的导引结构的两边侧壁因钢珠负荷的挤压,会略为往外张开,导致承载平台2会向下略下降,此导致导引致动平台的精度不佳,影响机构的刚性及定位精度。不幸地,大部分的导引致动平台是以此方向安装,单轴如此,甚至两轴架起成X-Y平台,也是由上向下受力,如果承载平台上的机构较重或承受较大的向下力量时,则导引致动平台的精度明显变差,且甚至于会使导引致动平台无法承受重负载而产生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载重导引致动平台,其可解决前述习知技术中的缺点,具有刚性高、组装容易及可承受较大的向下的负荷。
本实用新型为改善习知技术的缺点,使用U型导引结构,并将U型的导引结构重新设计,更改导引结构的承受力量的方向,以提供线性导引致动平台较好刚性,使机械致动的精度提升。
设计上,本实用新型在U型导引结构的中间底部上设置承受负荷的沟槽,而承载平台设置于U型导引结构的两侧内壁间,在承载平台的下方对应于U型导引结构的沟槽处设置对应的沟槽,而沟槽中设置滚子,使承载平台和U型导引结构间可藉滚子的滚动而以很低的磨擦阻力相互滑动。由于U型导引结构的底面直接锁固在机械结构的基座上,具有很好的强度,而承载平台、承载平台的沟槽、滚子、U型导引结构的沟槽及U型导引结构,由上向下一直线排列,受力方向一致,使本实用新型的高载重导引致动平台具有很好的承受负载的能力。
滚子通常包含滚珠及滚柱两种,滚珠由于制作成本上较低,最为被常用,而滚柱则可承受更大的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载重导引致动平台,至少包含一导引结构、一滑座及一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引结构呈长条状,且剖面概呈U形,U形的两侧内壁上各设有长条状的沟槽,且U形内侧底部亦设有长条状的沟槽;致动结构安装在导引结构的U形槽内及两侧;滑座设置于前述的U形导引结构的两侧内壁间,且其长度较前述的U形导引结构的长度短,其两侧及底部相对于导引结构的沟槽处各设有对应的沟槽,导引结构的沟槽及滑座的沟槽间设有滚子,且滑座的前后各设有供滚子滚动时循环的机构。
其中前述的U形的侧壁上的沟槽的受力方向和前述的U形中间内侧底部的沟槽的受力方向的夹角在105°至155°之间。
其中致动结构为螺杆,且在滑座上设有配合螺杆的螺纹。
其中的螺杆为滚珠螺杆。
其中U形导引结构的底部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将前述的高载重导引致动平台锁定到机台上。
其中滚子包括滚珠及滚柱。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其目的功效;有关该实施例的附图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载重导引致动平台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分解剖面图;
图3为图1的另一局部分解剖面图;
图4为图1的A-A’剖示图;
图5为习知导引致动平台的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08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控液压弹簧
- 下一篇:一种直接快速充电式电动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