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建筑物上的视窗防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00914.8 | 申请日: | 2001-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4573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31 |
发明(设计)人: | 林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文辉 |
主分类号: | E06B5/16 | 分类号: | E06B5/1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建筑物 视窗 防火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用于建筑物上的视窗防火装置。防火门或防火墙或防火百叶门的主要目的是于发生火灾时阻绝火源,对于一般传统式习用的防火门或防火墙60或防火百叶门70的结构而言(如图9、图10中所示),若是要于防火门或防火墙60上设置防火玻璃61,或是于防火百叶门70上设置可供通风的百叶片71,则上述的构造于使用时存在有如后的缺点有待改善:
当发生火灾时,防火玻璃61往往会因火场的高温而破坏,而使火源由通风的窗孔或是防火百叶门70侵入,造成火势的蔓延与扩大,虽然近年来防火玻璃61不断的研发,但要达到良好的防火效果,则需要藉由厚度与高科技的合成材料来达成,这就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费用。
百叶门为通风或散热之用,除了一般的浴厕之外,最重要的是为公共场所、机关、公共工程地下管道、机房等场所提供所需的通风散热功能,但这些重要地点的防火百叶门70于发生火灾时却无法阻绝火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上的视窗防火装置,具有可以阻绝火势,以防止因视窗受损造成火势蔓延与扩大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上的视窗防火装置,包括有:于防火门或防火墙的前、后侧分别设置的防火材,于防火门或防火墙上设有一窗框,于该窗框的前、后侧分别设有防火构件;其特征在于:
于该窗框上方的防火材之间设有两相对的U型内骨架,于该U型内骨架的相对内侧分别形成纵向滑槽,该两纵向滑槽延伸至该窗框底部,该窗框底部于该两纵向滑槽之间设有一挡块,该挡块上形成有一凹槽;该窗框上方的两纵向滑槽之间设有一防火板,该防火板底部设有支撑体,该支撑体是以低熔点材料制成,该支撑体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一固定元件,该支撑体的两端分别与该固定元件螺合,该固定元件分别螺合于其相对的防火材上。
所述的用于建筑物上的视窗防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元件可为螺合件。
所述的用于建筑物上的视窗防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各固定元件是以易导热金属制成。
所述的用于建筑物上的视窗防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窗框前、后侧设的防火构件可以是防火玻璃。
所述的用于建筑物上的视窗防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窗框前、后侧设的防火构件也可以是百叶片。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建筑物上的视窗防火装置,是于防火门或防火墙上设有防火玻璃,于防火百叶门上设有百叶片,于防火门、防火墙或防火百叶门内以纵向间隔距离设有两U型内骨架,介于两U型内骨架间设有一防火板,该防火板底部可被一易熔化的支撑体支撑,支撑体的两端部可分别固设于防火门或防火墙或防火百叶门上,于防火门或防火墙或防火百叶门内部并位于支撑体的下方处设置具有凹槽的挡块;当火灾发生时,支撑体可被火场的高温熔化,则防火板可由上至下自由的落下至挡块的凹槽上,藉由防火板可达到阻绝火势,防止火势蔓延与扩大的目的。
经由以上的说明配合参阅图式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于防火门10或防火墙或防火百叶门上分别设有窗框30,于窗框30上可设置防火玻璃31、32或百叶片35、36,于防火门10或防火墙或防火百叶门内部分别设置一防火板12,该防火板12于未发生火灾时是可被支撑体13支撑;
当发生火灾而防火玻璃31、32或百叶片35破损时,支撑体13是可被火场的高温熔化,令防火板12即迅速下降并阻挡于防火玻璃31、32或百叶片35、36处,用以达到可以阻绝火势,以防止火源继续蔓延。
为使能进一步了解前述目的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兹附以图式详细说明如后;
图式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于防火门上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于防火门上的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于防火门上的侧视结合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于防火门上当发生火灾受热初期时的结合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于防火门上当发生火灾受热后期的结合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于防火墙上的平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于防火百叶门上的平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于防火百叶门上的结合剖视图。
图9:是习用防火门、防火墙的平面图。
图10:是习用防火百叶门的平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文辉,未经林文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09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能耗污水处理设备的好氧装置
- 下一篇:微型灯泡灯芯计数传输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