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室内爬行害虫诱杀盒无效
申请号: | 01203406.1 | 申请日: | 200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4711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杨银书;宫占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1/10 | 分类号: | A01M1/10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田玉兰 |
地址: | 73002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 爬行 害虫 诱杀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害虫诱杀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室内常见爬行害虫(如蟑螂、蚂蚁、臭虫等)诱杀盒。
蟑螂、蚂蚁、臭虫等爬行害虫分布广泛,密度高,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目前,对这些害虫最常见的杀灭方法是喷洒化学杀虫剂。但由于喷洒化学杀虫剂,一方面此类害虫极易产生抗药性,杀灭效果并不佳;另一方面喷洒时,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许多场所不宜喷洒化学杀虫剂。市售的电子灭蟑器,结构复杂、成本很高,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我国专利“害虫诱杀装置”(CN2257992Y),它包括一个诱杀仓,其壁上装有单向活门,仓内部装有诱杀剂槽,单向活门处还装有诱剂吸附层。害虫在诱剂的引诱下通过单向活门进入诱杀仓,通过诱杀剂槽中的诱杀剂将其杀灭。这种装置需要害虫推开单向活门进入诱杀室,这与害虫的习性不符,一般情况下,蟑螂、蚂蚁等害虫的触角一接触到障碍物,便会绕道而行,达不到诱杀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蟑螂、蚂蚁、臭虫等室内爬行害虫喜暗、钻洞等生活习性而设计的诱杀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的:该室内爬行害虫诱杀盒由底座和顶盖两大部分组成。底座上设有毒饵室,毒饵室室壁上分布有虫体出入口,毒饵室外壁周围设有挡板;顶盖突起部位为害虫栖息室,内设害虫栖息板,栖息板上有缺口,顶盖壁周围也设有害虫出入口;底座与顶盖通过热衬或胶粘法组装在一起,诱杀盒内各部位涂有一层控释杀虫剂膜。
由上述方案设计制造的室内爬行害虫诱杀盒,利用蟑螂、蚂蚁等害虫均有喜欢钻洞和在黑暗处栖息以及易受引诱剂引诱的习性而设计,当害虫由顶盖上的出入口进入盒子后,接触到药膜或吃到毒饵室内的毒饵,便会中毒死亡,结构合理,诱杀效果显著,安全可靠。该诱杀盒对蟑螂和蚂蚁有触杀和胃毒两方面的作用,对臭虫等其它爬行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对蟑螂的诱杀主要用于诱杀分布最广的德国小蠊及各种大蠊的幼虫。
图1、图2分别为该诱杀盒底座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3、图4分别为该诱杀盒顶盖的仰视图和侧视图;
图5、图6分别为该诱杀盒顶盖、底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该诱杀盒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图2及图6所示,该诱杀盒底座1的中央设有毒饵室2,毒饵室室壁3上分布有害虫出入口4,毒饵室外壁周围设有挡板5。
图3、图4及图5所示,该诱杀盒顶盖6的中央突起部位为害虫栖息室8,内设害虫栖息板9,栖息板9上有缺口10,顶盖壁周围也设有害虫出入口7。
图7所示,底座1与顶盖6通过热衬或胶粘法组装在一起,盒内各部位涂有一层控释杀虫剂膜,诱杀盒内最好用黑塑料或内衬黑塑料,以满足蟑螂、蚂蚁、臭虫等害虫喜欢在黑暗处栖息的习性;诱杀盒底座1上的毒饵室2及其外壁周围挡板5、顶盖6的顶部害虫栖息室8以及栖息板9,使盒内呈迷宫状,既满足了蟑螂、蚂蚁、臭虫等害虫均有喜欢钻洞的习性,也增加了控释杀虫剂的涂抹面积。底座1背面可设一块不干胶,将诱杀盒放置或粘贴在蟑螂、蚂蚁、臭虫等害虫活动频繁的地方。该诱杀盒整体形状可设计成圆形,也可设计成六边形、方形、椭圆形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34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颅骨修补手术保护器
- 下一篇:微型节能冷库专用设备专家智能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