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燃烧器供气设备无效
申请号: | 01208200.7 | 申请日: | 2001-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4759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06 |
发明(设计)人: | 陈荣宗;郭传枝;廖君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荣宗;郭传枝 |
主分类号: | F23K5/22 | 分类号: | F23K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燃烧 供气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燃烧器供气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方便使用且安全有效地的使液体油成为一燃料的装置。
目前,使用燃料的来源很多,如住家或是工厂用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煤气(瓦斯),煤气是为最常用的民用燃料,虽然大多民用品以电力作为工作能源,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却仍是以煤气为一能源较佳,如煤气炉、热水器等,因为这些将电力转成发热能的电子产品所耗费的电能高,再加上近年来对于民用、工业用电需求的渐渐提高,因此对于以煤气作为一燃料仍是较为大众所接受的。
虽然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煤气比电力的价格低,但是一般家用罐装液化石油气仍存在一运费支付及使用安全上的顾忌,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挥发性高的产品,而罐装液化石油气上却只有一气阀开关,因此最多也只能指示出目前所剩余的液化石油气用量,却无法给使用者提供一更安全的装置,也因此使得液化石油气爆炸事件层出不穷,为解决液化石油气先天上的不稳定性,因此,提供了一种液体油(戊烷)作为一燃料的替代方案,但利用该液体油需靠空气加压气化成油气才能作为燃料,又加上打气时容易受到使用环境温度及湿度的影响,而降低液体油的气化效率,进而无法稳定的供应燃料,并且常用的燃烧器供气设备无法在停电状态时继续工作,因此一个可适用各种温度、湿度的环境以及在停电时可正常工作,才是真正适合大众使用的、方便安全的燃料替代方案。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燃烧器供气设备,其可安全且稳定的输出燃料,且可供在交流电源中断时使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改进的燃烧器供气设备是将该供气设备结合一内装有液体油的钢瓶,其中该供气设备包含有:
一气化装置,包含有一气泵及一与该气泵连接的进气气化管,该进气气化管设在该钢瓶内;
一保温单元,设在钢瓶的外侧,而以一温控装置控制一加热装置;
一电源控制单元,是输出电源给上述气泵及保温单元的电源输入端;
一气化输出开关,设在该钢瓶上,其下端形成一油气导通管,在该油气导通管一侧设有一压力开关,该压力开关是连接至上述气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改进了先前供气装置无法有效且安全的将液体油安全且稳定转换成为燃料的缺点,其不但解决了传统液化石油气罐所产生的不安全及高更换率的缺点,还使得液体油燃烧器不会再因供气设备长期的不稳定性及停电时无法使用,而无法广为普遍使用。当本实用新型的钢瓶中装入液体油,利用电源控制单元输入一电源至气泵,以启动气泵将空气通过进气气化管打入钢瓶中,此时该压力开关即可测知钢瓶中是否达到一定压力值,若是,该气泵会停止打气;若不是,则气泵会继续打气,此时启动一保温单元使钢瓶维持一固定温度,使液体油得以顺利气化,又因为电源控制单元在电力供应时输出一充电电源给蓄电池,可使该蓄电池在停电成为一供应电源,如此一来,即可达到安全且有效的燃料输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局部剖视图,揭示进气气化管的结构特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局部剖视图,揭示气化输出开关的结构特征;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部份外观图。
图中符号说明:
10 气化装置
11 气泵
12 进气管
121 止逆阀
13 控气开关
14 进气气化管
141 气化泡头
15 压力开关
20 气化输出开关
21 油气导通管
22 出气口
30 保温单元
31 温控装置
32 加热装置
40 电源控制单元
41 控制电路
42 蓄电池
43 变压器
44 插头
51 注油孔
50 钢瓶
60 保护罩
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其中将一供气设备结合在一铝合金钢瓶50上,其中该钢瓶50上端设置有三个与瓶内相通的孔,其中该供气设备包含有:
一气化装置10,设置在上述铝合金钢瓶50上,用以供给空气予铝合金钢瓶50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荣宗;郭传枝,未经陈荣宗;郭传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82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