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丝固定结构改良之轮圈无效
申请号: | 01210643.7 | 申请日: | 200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4645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12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俊仪 |
主分类号: | B60B21/02 | 分类号: | B60B21/02;B60B2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永菊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丝 固定 结构 改良 轮圈 | ||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自行车,特别是关于自行车之轮圈。
按,目前一般自行车、三轮车等非机动车辆轮圈之钢丝固定结构通常如图1、2、3所示,系在于轮圈1之中心线附近依序穿设有数圆孔10,然后将铜头B一端固定于圆孔10内,系于铜头B另一端固设有钢丝A,再将钢丝A固定于轮毂C处,而得以完成轮圈钢丝之固定。惟此等构造,由于钢丝A系由轮圈1之单边拉向轮毂C固定,因此在车辆行驶轮圈转动时,容易造成拉力不平衡,而使得强度降低,因而容易损坏,引发故障。而且轮圈1上穿设有圆孔10,因此无法使用无内胎之轮胎,否则一旦使用无内胎之轮胎,则气压易从圆孔10处泄漏,而限制了轮胎选用之范围。并且穿设有圆孔10,也削弱了轮圈1之结构,而容易凹陷变形。因此,有鉴于习知轮圈钢丝之结构使用上不尽理想,本设计人乃寻思加以改良,经多次试验测试,遂得以首创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动时可达平衡稳定,而且增强结构强度,并可适用于无内胎轮胎安装之钢丝固定结构改良之轮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钢丝固定结构改良之轮圈,包含一两侧具有向外凸起之卡掣部呈圆形之轮圈,其特征在于:该两卡掣部分别向其外侧延伸有固定部,该两固定部上分别向轮毂方向穿设有圆孔。
上述之轮圈钢丝固定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两固定部之外端分别向轮毂方向延伸设置一具有二倾斜面之连接部。
上述之轮圈钢丝固定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两卡掣部分别向轮毂方向延伸设置一具有二倾斜面之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确实具有下列之优点:
1. 轮圈两侧设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上设有圆孔,可供钢丝及铜头穿设,因此在轮圈转动时,可产平衡均匀之拉力,而不会任意左右偏斜,可提高自行车行驶之稳定度。
2. 圈之本体部分上没有穿设任何圆孔,因此可以按装无内胎之轮胎,而不会有压力泄漏之情形发生,从而可增加轮圈之实用性。
3. 轮圈之本体没有穿设圆孔,可保持轮圈本体之完整性,因此可增强结构本身之强度,又增设了呈封闭三角形的连接部,可承受更大的压力及拉力,不轻易损坏,并能延长寿命。
4. 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任何断面形状之轮圈,因此适用性广泛,并能适合各种自行车(如越野车、登山车)所使用。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习知轮圈之圆孔设置示意图。
图2是习知轮圈钢丝固定剖视图。
图3是习知轮圈钢丝固定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圆孔设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结构与钢丝固定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首先,请参阅4、5、6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设有一两侧具有向外凸起之卡掣部21呈圆形之轮圈2。该卡掣部21系供轮胎安装之用。两卡掣部21分别向其外侧凸伸有固定部22,该二固定部22外端分别向轮毂C方向延伸设置一具二倾斜面之连接部20。该二固定部22上分别向轮毂C方向开设有圆孔23;该圆孔23且穿透连接部20之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连接部20是由轮圈2两侧卡掣部21向轮毂C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二固定部22呈悬臂状分置在两卡掣部22之外侧。圆孔23分别设置在该二固定部22上。
组装时,将连接有钢丝A之铜头B顶端分别穿入于轮圈2两侧固定部22之圆孔23内,使铜头B可嵌抵于圆孔23内部而不会任意松动,再将钢丝A固定于轮毂C处拉紧固定之。然后将轮胎D安装于轮圈2之卡掣部21上,而可组装完成。当自行车行驶时,轮圈2承受到向下之拉力时,而轮圈2可籍由二侧固定部22透过钢丝A平均传递力量至轮毂C处而吸收,由于轮圈2二侧依靠有钢丝A之拉撑,因此轮圈2轮动时左、右偏斜,而能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又轮圈2本体内没有设任何圆孔,故安装无内胎之轮胎D上去后,则压力不会由圆孔处泄漏。因此本实用新型除能安装一般有内胎之轮胎外,还可以安装各式样的无内胎轮胎D,从而增加实用性。另轮圈2本体内没有圆孔23,底部又设置了断面呈三角形之连接部20,因此既保持轮圈结构之完整性,又增强本身之结构强度,并能承受更大之压力及拉力,以延长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俊仪,未经吴俊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106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动车防滑装置
- 下一篇:污水治理风能表层曝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