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结构的桡动脉穿刺针无效
申请号: | 01216233.7 | 申请日: | 2001-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4642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军;王宏伟;王玲珍;郝少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军;王宏伟;王玲珍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2 河南省洛阳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结构 桡动脉 刺针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主要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桡动脉穿刺针。
桡动脉穿刺为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其主要适用于:1、重症病人作持续的动脉压监测。2、用染料稀释法测心排量。3、采用动脉血样以作血气分析。4、控制性低压麻醉时用以准确测定降压的血压值。5、用作动脉输血、输液,为休克的抢救方法之一。6、液量过荷时,用作紧急放血。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桡动脉穿刺针由外针体、内穿刺针组成,外针体和内穿刺针上未设置手持结构;穿刺后需由外针体回血观察穿刺程度,出血量较大。另外,外针体的外针体不易固定,因此对长期保留监测病人状况就相应较为困难。总之,现在使用中的桡动脉穿刺针存在结构设计不甚合理,不便于临床操作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是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桡动脉穿刺针,以克服现有穿刺针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完成其发明任务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其主要由外针体、内穿刺针组成;外针体上有一带弧形缺槽的圆盘状手持柄,手持柄的弧形缺槽与腕部穿刺针部位形状相吻合,以便于将外针体固定在腕部,内穿刺针尾端有一手持柄,便于穿刺时右手操作;外针体尾部与内穿刺针结合的部位开置有凹槽,内穿刺针尾部与其相对应部位具有一凸台,凸台与外针体上的凹槽形状吻配,便于将内穿刺针与外针体相对固定,从而保证外针体前端与内穿刺针前端的斜锥形针尖方向一致。内穿刺针的空腔内置有一细钢丝,钢丝尾端为环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桡动脉穿刺针的使用操作:
1、 病人仰卧,上肢外展成90°,手掌面朝上,手腕下垫以小枕,用胶布将手指与置手板固定。
2、 先定出桡动脉博动最强点,画以标记,穿刺区皮肤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或双手快速刷洗,酒精浸泡。3、在穿刺点用1%普鲁卡因作皮内及皮下浸润麻醉,使穿刺无痛,操作者一手按于桡动脉旁;另手持针,即用右手食指、中指持外针体尾部圆盘状手柄,姆指持内穿刺针尾端手持柄,外针体与皮肤成30~45度角。针角通过皮肤稍稍用力深入,使针尖触及动脉,持针手有时能感知动脉搏动,说明针尖已触及目标,稍稍用力,有突破感,针尖已穿入血管,向外抽出穿刺针内腔的钢丝,可有鲜红血液流出,即证明穿刺成功。4、一手固定内穿刺针不动,另手将外针体前端针尖送入血管内,拔去内穿刺针,通过三通接上肝素冲洗液或其它监测装置即完成穿刺操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桡动脉穿刺针结构设计较为合理,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和便于临床操作的特点。
实施例: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内穿刺针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外针体结构示意图。
结合实施例给出的附图对其结构加以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桡动脉穿刺针主要由外针体4、内穿刺针3组成,内穿刺针3前部位于外针体4前部的空腔内,外针体4、内穿刺针3前端的针尖均呈斜锥形。内穿刺针的中心空腔自尾端贯通前端针尖并在空腔内置有一细钢丝1,细钢丝尾部为环状结构。如附图1、3所示,外针体4的尾部有一带弧形缺槽的圆盘状手柄5,便于操作时手持,其弧形缺槽与腕部形状吻合,便于将外针体固定在腕部。如附图1、2所示,内穿刺针3尾端有一向左边突出的手持柄2,便于操作时右手操持。如附图1、2、3所示,在外针体4尾部与内穿刺针3的结合处具有一凹槽7,在内穿刺针3与其相对应部位具有一凸台6,凸台6的形状与凹槽7吻配,用以内穿刺针3前端插入外针体4时,凸台6吻配地卡入凹槽7内,使内穿刺针3与外针体4相对固定,同时保证二者前端的斜锥形针尖方向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军;王宏伟;王玲珍,未经王志军;王宏伟;王玲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162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