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向隐藏式自动闭门器无效
申请号: | 01218535.3 | 申请日: | 200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4704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09 |
发明(设计)人: | 谢忠泽;谢晓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利益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3/18 | 分类号: | E05F3/18;E05F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隐藏 自动 闭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建筑五金产品的发明,特别涉及的是一种隐藏式闭门器,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双向隐藏式自动闭门器的改进发明。
在现有技术中,闭门器均为外露式安装,外部可见,这样在某种场合下不够雅观,也有隐藏式的闭门器,但都是单向式的,即左右门得分别制造,这样就给厂家组织生产带来困难,同时也给客户带来经济上不必要的开支。
鉴于公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节省开支,能起到防盗、防火作用的双向隐藏式自动闭门器。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该双向隐藏式自动闭门器包括有壳体、安装板、摇臂和道轨,其特征在于壳体上设有调速阀;壳体的垂直孔内设有齿轴;齿轴的圆周上设有圆周齿;壳体的水平孔内设有齿筒;并设有弹簧;所述齿筒上设有与圆周齿相啮合的齿条;所述摇臂与齿轴的一端连接;摇臂的一端设有滚子销和滚子;道轨上设有停位器;摇臂一端的滚子沿道轨移动;壳体的上下两面各设有两只调速阀。
这种双向隐藏式自动闭门器特别适用于高级宾馆和写字楼,而且能自动关闭,操作方便,外形美观,按照本实用新型设计主题所制作的双向隐藏式自动闭门器,必将给社会带来积极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其实施例,下面再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有关细节及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壳体1、安装板25、摇臂19和道轨10,壳体1的垂直孔内设有齿轴2,齿轴2的圆周上设有圆周齿,齿轴2两端分别由轴承座17和轴承16支承,所述壳体1的水平孔内设有齿筒7,齿筒7上设有与圆周齿相啮合的齿条,齿筒7的一端由压缩弹簧20顶在壳体1的后端盖23上,壳体的上下两面设有均设有两只调速阀8,调速阀8用以控制壳体1上油路的通油量,并可供双向使用,整个壳体1内贮满液压油,并在轴承座17、后端盖23、调速阀8及前端盖4处均用规格不同的“O”形密封圈3、9、14、18密封,保证液压油不外泄,壳体1的顶面用螺钉24装有安装板25,安装板25是用来将闭门器壳体1安装在门上用的,在安装板25中间的齿轴2的轴头上装有摇臂19,摇臂19通过螺钉(图中未示出)、垫圈(图中未示出)压紧在齿轴2的轴头上,随齿轴2一起转动,摇臂19的另一端设有滚子销21和滚子22,滚子22可以沿道轨10移动,道轨10上设有停位器11,停位器11可用螺钉13固定在所需的八个不同位置上。
使用时将门的顶部挖一个相应的槽,将壳体1连同安装板25装在此槽中,用螺钉固定,在上门框的下平面挖一个长槽,将道轨10装入槽中,并按需要安装上停位器11,将摇臂19的一端套在齿轴2的轴头上,并用螺钉装紧,另一端的滚子22插入道轨10内,摇臂19的安装方向应基本上与安装板25平行,此时由于事先设计的齿轴2与齿筒7的特定角度,压缩弹簧20,弹簧20经过齿筒7、齿轴2、摇臂19、滚子22作用在道轨20上,保持门处在关闭状态;当门打开时,齿轴2转动,同时齿条带动齿筒7压缩弹簧20,在弹簧一侧的液压油通过安装在齿筒7内的单向阀门5和过滤网6流向齿筒7的前端,当开门的力量消失时,压缩弹簧20弹开,推动齿筒7回位,齿筒7通过齿条推动齿轴2、摇臂19回位,使门关闭,在回位时,齿筒7前端的液压油不能通过齿筒7内的单向阀门5流向弹簧20的一侧,而只能通过壳体1内的油道流向弹簧的一侧,油道上装有调速阀8,可通过控制液压油流量来实现控制门的速度。打开门时,滚子22将在道轨10上滑动,,当滚子销21滑至停位器11的位置时,被停位器11卡住,此时门便停在次所设定的角度上,调整停位器11的位置可得到八种不同的停门角度(85°—130°),在需要解除停位时,只要人为地把门关闭一个小角度,使滚子销22脱离停位器11后门即会自行关闭。
在左手门换向右手门安装时,只要松开螺钉24,取下安装,换装在壳体1的另一面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利益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市利益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185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