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腹膜外引流器无效
申请号: | 01224361.2 | 申请日: | 2001-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4824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3-20 |
发明(设计)人: | 单家治;周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腹膜 外引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性腹膜外引流器,尤其是由体内端有筛状孔的引流管、起固定作用的球囊和可产生负压的引流液容器组成的一次性腹膜外引流器。
几乎所有的妇科恶性肿瘤,均需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即双侧髂总、髂外、髂内、闭孔、腹股沟深五组淋巴结的连续整块切除,在切除淋巴结时很难彻底结扎淋巴管断端,术后淋巴液滞留在腹膜后死腔形成淋巴囊肿。特别是在腹膜外淋巴清扫时,后腹膜完整,淋巴液回流、吸收困难,淋巴囊肿发病率更高。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12.6-30%,一般囊肿较小,但有时可增大至妊娠3-4月子宫大小,出现压迫症状,引起下肢和外阴部浮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腹痛、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影响排尿功能。有时囊肿张力较高,可误认为癌复发。合并感染时会出现发热、血象升高。一般治疗无效时常需穿刺吸液或切开引流,给病人增加痛苦。预防淋巴囊肿形成的关键在于术后腹膜后充分的负压引流,负压的抽吸不仅可以抽出腹膜后聚集的液体,还可以使腹膜与盆壁贴附、粘连,消灭腹膜后死腔,达到预防淋巴囊肿发生的目的。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引流装置存在很多的缺陷,不太适合腹膜外引流,需要加以改进。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的腹膜外积液引流途径有经阴道和经腹壁2种。由于阴道本身处于有菌状态,且细菌有逆行的生物学特性,术后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经阴道的腹膜外引流易发生感染,已不常用。经腹壁的引流又分为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开放式引流是指液体靠本身的表面张力和物理扩散作用,沿有孔橡胶管或硅胶管引流至体外敷料上,由于易造成污染,已被淘汰。密闭式引流是将引流液经引流管收集到一个密闭的容器里,不与外界接触。为了提高引流效果,还采用了在引流管体内端开侧孔和持续负压吸引等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引流装置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缺点。1.侧孔问题:引流管的侧孔都是由手术医生用手术剪在术中临时剪成,侧孔的大小、分布都很随意,不规范,孔径较大小不一,数量较少,易被脂肪颗粒或凝血块堵塞,降低引流效率;侧孔边缘较锐,易增加对腹膜和盆腔组织的刺激和损伤;如果侧孔的分布不合理,还会造成拔管时引流管断裂遗留腹腔的严重后果。2.固定问题:现在临床上固定引流管是用丝线在皮肤上缝一针,然后将丝线在引流管上缠绕、打结、固定。拔管时需要先拆线,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增加医生的工作量。3.现在使用的引流管管径偏粗,拔管后易形成窦道,增加由引流本身导致的再次入院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效果更佳、更安全的一次性腹膜外引流器,可以有效防止引流管堵塞、脱落,改善引流效果,且操作简单,价格便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腹膜外引流器由体内端有筛状孔的引流管、起固定作用的球囊和可产生负压的引流液容器组成。
引流管由医用软塑料或硅胶制成,长约1-1.5m,其中体内部分长约20-25cm,术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截取最佳长度的体内部分;引流管内径约4-6mm,最好5mm;管壁厚0.8-1.2mm,最好1mm。
引流管的体内部分有筛状孔,筛状孔分布于一条沿引流管壁走行的等距螺线上,螺距约10-15mm,最好12mm;孔径约0.8-1.2mm,最好1mm;筛孔间距离相等,约6-10mm,最好8mm.筛状孔采取这样的分布方式可得到最佳的腹膜外引流效果。
球囊为一双层环形密闭医用乳胶结构,环形包绕于引流管体内部分的另一端上,球囊与引流管筛孔部分间有一无孔区,该无孔区的长度约4-6cm,最好5cm。该段引流管正好走行在腹直肌内,不设置引流孔可防止腹直肌损伤。球囊两端与引流管之间为固定连接,使球囊不能在引流管上滑动,球囊空虚时长度约2.5cm,经注水管注入5-10ml生理盐水或空气后,可膨胀为直径约2-3cm的球囊,包裹于引流管的周围,正好将引流管固定于腹壁内侧,可以有效防止引流管脱落。
注水管由医用软塑料或硅胶制成,体内端与球囊腔相通,体外端为标准医用针套,可与注射器配套使用,注水管内径约1.5-3mm,最好为2-2.5mm,管壁厚约0.5mm,长约8-12cm,最好为10cm。注水管上套有止水夹,止水夹为中央有蝌蚪形开孔的硬质塑料片,长约2-3cm,最好为2.5cm;宽约1-1.5cm,最好为1.2cm;厚约1-2mm;中央蝌蚪形开孔的头部直径约4-6mm,最好为5mm;开孔尾部长约1-1.5cm,裂隙宽度从1mm逐渐过渡到0.5mm,注水管在开孔头部可以自由移动,将注水管推入开孔尾部时,可以逐渐将注水管夹闭,使球囊中的液体或气体不会泄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红,未经周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43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