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接器防尘防水夹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26521.7 | 申请日: | 2001-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4858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正治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旭荣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接 防尘 防水 线装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尘防水夹线装置,特别是一种插接器的防尘防水夹线装置。
插接器一般被广泛使用于电联结导通方面,使电器制品可获得持续有效的电源供应。典型的常用插接器至少具有公、母两种型式的本体,其中公插接器的本体内有伸于外的插脚(插销),而母插接器本体则是设有可供该插脚(插销)相配合的插孔(插夹),上述的插接器另一端均施以电线电缆连结。
然而,就上述常用电插接头结构来说,实际使用时,当公、母插接头在相互配合上,往往因电线电缆入线孔径与电线电缆外径的精密度差距太大,导致接电线电缆后出线孔产生极大空隙与不牢靠,不仅容易松脱分离,更可能发生危险的情事。而且,如此不紧密的结合与结构设计,也容易遭水份或异物(如工作场所为金属切削研磨工作场所)的浸入,进而造成更大的灾害,不可不慎。为此,业界已开发出一种有防水、防尘的胶套(胶壳)可分别将公或母插接器包覆于内,使其在相配合时,能由防水胶套(胶壳)的相套接形成紧密结合而无空隙。如此一来,不仅可避免其松脱分离,甚至能达到适当防尘防水效果。由于不论是公或母插接头本体均采硬质外壳组合成型,因此存有间隙在所难免,有遭水分及异物渗入发生的可能,而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确实且完善的防水防尘的插接器防尘防水夹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插接器防尘防水夹线装置,该固定头末端内壁的凸肋可以最简单的射出或冲凿等加工方式来形成所需的型态,并使固定头在加工作业上更为便捷,进而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并在使用上快速确实将电线电缆迫紧接合,形成防尘、防水又止滑的确实固定作用,而具使用上的高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插接器防尘防水,包括相配合的一套环和夹紧圈,套环由软质一体制成为中空短圆柱状,夹紧圈设有一穿孔且穿孔内设有螺纹,与夹紧圈配合的防水胶套的迫紧部的周缘环面上设有若干沿轴向的剖沟。
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各类型公或母插接器应用,包含有一套环及夹紧圈,可套设于插接器上防水胶套(或胶壳)一端的迫紧部上,该迫紧部为一体形成,有若干沿轴向的剖沟环绕周缘,夹紧圈则具有一至少可供迫紧环置入且设有斜锥状螺纹的穿孔,可令电线电缆穿入时,利用套环、具斜锥穿孔的夹紧圈依次结合于插接器的迫紧部,并利用夹紧圈与插接器螺合端的相互螺合作用来压迫迫紧部与套环,以构成夹掣束紧作用,以进一步达到完全防尘防水的效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公插接器的分解图;
图2为图1的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母插接器的分解图;
图4为图3的组合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应用例图。
首先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插接器防尘防水火线装置在以下的各图中,均以1号来标示。其中用于本实用新型插接器防尘防水夹线装置1中的插接器2,为一已知提供电联结导通的公用组件,具有公、母两种型式。插接器2大多在枢接端20包覆有一硬质的防水胶套(或胶壳)21,该防水胶套(或胶壳)21的一端形成套接端211,另一端为螺合端212。当公、母插接器2相互插接时,能由防水胶套(或胶壳)21的包覆达到确实防尘防水的效用。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特征在于:上述插接器2另一端设有防尘防水夹线装置1,包括有一套环10、夹紧圈11,并在上述防水胶套(或胶壳)21的螺合端212端缘一体形成迫紧部213。
该套环10呈中空短圆柱状,且采用软性并具有弹性膨胀的材料制成。夹紧圈11设有一穿孔111,且内还设有斜锥状螺纹112;该迫紧部213呈中空的短圆柱状,其一端一体成型有若干斜锥状沿轴向的剖沟214。其形状与数量不拘。该迫紧部213采用软质且具弹性类似橡胶或塑料材质制成。因此,当套环10、夹紧圈11在顺利结合插接器2防水胶套(或胶壳)21的迫紧部213时,能通过夹紧圈11内部呈斜锥状促使迫紧部213与套环10达到双重夹掣束紧效用,且因为夹紧圈11的完全包覆、斜锥状的束紧作用,而能达到完善的防尘、防水及止滑等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正治,未经陈正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65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