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体吊挂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28822.5 | 申请日: | 2001-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4956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9 |
发明(设计)人: | 祁仁杰;邢义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烨煌炉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3/16 | 分类号: | C25C3/1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黎光,张占榜 |
地址: | 1000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吊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混合炉炉盖中所设的电热体吊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混合炉中使用的加热装置大部分是在炉墙外侧设置的燃烧嘴,利用燃料燃烧来对混合炉炉池内的铝液进行加热,但是这种加热装置不仅占居产房的空间大,而且设备成本高。
为此,现在出现了一种电加热装置,该电加热装置是在混合炉炉盖内侧耐高温层1中沿一个方向开设有多条横截面为T形的槽2,如图1所示,在该T形槽2内设置有电热体3,接通电热体3的电源即可对混合炉炉池内的铝液进行加热。利用这种电加热装置虽然比在炉墙外设置燃烧嘴的成本要低,但是这种电加热装置是直接将电热体3置于耐高温层1的T形槽2内,使得电热体3所产生的热量只能从T形槽2的出口4往外扩散,而T形槽2的出口4非常狭窄,影响热量往外扩散的速度,导致热量集中在T形槽2内,从而使得T形槽2内的温度过高,容易使电热体3与耐高温层1粘接在一起,进而损坏电热体3,同时,也会影响铝液的加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中电热体吊挂装置主要是为了解决上述电加热装置中热量扩散效果不佳及容易与耐高温层粘接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体吊挂装置主要是在炉盖上穿设有吊杆,在吊杆底部紧固有吊座,并在所述吊座之间架设有支座梁,以及在支座梁之间架设有用于吊挂电热体的吊架。
另外,所述吊杆可在其与炉盖之间设有一吊砖。
另外,所述炉盖可在其四周利用吊杆吊挂有隔热层,利用该隔热层在炉盖中部形成一用于设置电热体的中空腔室,对电热体加以保护。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体吊挂装置是将电热体吊挂在炉盖内侧的中空腔室内,使得电热体产生热量的扩散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对铝液的加热效果。同时,由于电热体没有与耐高温层直接接触,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电热体与耐高温层粘接在一起。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电热体吊挂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电热体吊挂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电热体吊挂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体吊挂装置主要是在混合炉炉盖上穿设有四个穿孔,其中,炉盖由一外壳体11和设于外壳体11内部的耐高温层12组合而成。在每个穿孔内设有吊砖13,在该吊砖13内穿设有吊杆14,而在吊杆14底部的吊座16与耐高温层12之间夹设有一隔离套管15。其中,吊座16是截面呈倒T形的阶梯状圆柱体,在其中间设有一能够穿设吊杆14的穿孔。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吊座16上平行架设有两根支座梁17,同时,在该两根相互平行的支座梁17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架设有多根吊架18,并在该多根吊架18之间挂设有多根电热体19,以便于根据所需的不同温度,选择不同的电热体19。该电热体19的两电极20、21穿过耐高温层12和外壳体11后与外界电源相连接。
如图2所示,炉盖在其内侧的四周边利用长吊杆22紧固有一隔热层23,利用该隔热层23在炉盖内侧形成一能够设置支座梁17、吊架18和电热体19的中空腔室24,对电热体19进行保护,并使电热体19与炉盖内侧的耐高温层12分开,即使电热体19的温度升高也不会与耐高温层12粘接在一起,从而不易损坏电热体19。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体吊挂装置是利用穿设于炉盖上的吊杆14、吊座16、支座梁17和吊架18在炉盖内侧的中空腔室24内吊挂有电热体19,使得由电热体19所产生的热量充分扩散,并对炉池内的铝液直接加热,增强了对铝液的加热效果。
另外,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电热体吊挂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等效改变,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附图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特此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烨煌炉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烨煌炉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88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