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起重及运输牵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29546.9 | 申请日: | 2001-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4993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10 |
发明(设计)人: | 吴坤章;何祥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成科传动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00 | 分类号: | B66D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起重 运输 牵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设备范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起重及牵引装置。
目前,在起重及运输部门中缺少一种体积小、速度慢、输出扭矩大、制动安全可靠的牵引装置,为慢速牵引物体主要以卷扬机代替。然而,大多使用的卷扬机主要由电动机、减速机、制动器、卷筒、及联轴器组成,除卷筒外,其它部件均安装于卷筒外部的分体设计,这就势必增大了卷扬机的安装空间。另外,受其减速机传递动力的卷筒工作速度较快。在安装空间有限,要求工作速度较慢的使用场合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使用的制动器是采用电磁铁双块式制动器,杠杆和铰链多,他们的变形和磨损会造成难以调整的间隙,致使电磁铁运动开始有一段无效行程,而降低了制动器的可靠性;制动杠杆系统的惯性较大,合闸和分闸时间长;杠杆的摇摆影响制动力矩的稳定;若外部设置的制动零件如表面粘有油污,会使制动器丧失能力。这样,更使卷扬机制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受到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传动和制动一体化设计的新型牵引装置,其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制动可靠,速度慢,输出扭矩大,并适宜在各种场合应用,以克服现有慢速牵引物体主要以卷扬机替代之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牵引装置,它由卷筒,其特征在于:牵引装置的驱动、传动和制动部件均设置在卷筒内,并设置在同一中心线上。
上述的驱动部件采用带电磁制动器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其电磁制动器置于电动机轴后部,与电动机构成为一体结构。
上述的传动部件采用行星齿轮传动系,电动机的轴与第一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中间行星轮相连,末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齿圈与卷筒连接,将电动机产生的动力矩通过行星齿轮传动系传递给卷筒,来实现动力的减速传递。
上述行星齿轮传动系的级数可根据卷筒的转速设定,其级数与卷筒的转速成反比。
上述的电动机是一个省去外壳的电动机,将电动机的定子及转子直接安装于卷筒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卷扬机替代牵引装置相比具有的优异在于:1.体积小,充分利用了卷筒的内部空间,大大减少了占用体积,这样拓宽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场合。2.结构紧凑,省去了现有卷扬机的电动机与制动器之间,制动器与减速机之间,减速机与卷筒之间的联轴器,不但简化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而且使得本实用新型安装极为方便。3.制动安全可靠,驱动和制动采用带电磁制动器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动机的轴直接与第一级传动连接,使电磁制动器在电动机断电的情况下,立即制动,具有响应时间短,制动迅速,安全可靠的特点。克服了现有卷扬机制动的弊端。4.转速慢,输出扭矩大,传动部件采用行星齿轮传动系,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传动比大的特点。因此,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慢转速及大扭矩输出。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动机,2轴,3第一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4中间行星轮,5第二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6第三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7卷筒,8电磁制动器,9齿圈。
实施例:牵引装置的驱动、传动和制动部件均设置在同一中心线的卷筒7内。电动机1是一个省去外壳的带电磁制动器的三相异步电动机,传动部件采用行星齿轮传动系。电动机的轴2与第一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3的中间行星轮4相连,经过第一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3,第二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5及第三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6的传递,最后第三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6的齿圈9与卷筒7连接。将电动机1产生的动力矩传递给卷筒7,实现了动力的减速传递;使电动机1的转速大大降低,保证了卷筒的低速转动。电磁制动器8置于电动机轴2后部,与电动机构成为一体结构。当电动机断电时,电磁制动器立即制动,使电动机停转,从而保证了制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上述行星齿轮传动系的级数可根据卷筒的转速设定,其卷筒的转速越低行星齿轮传动系的级数越高。相反,其卷筒的转速越高行星齿轮传动系的级数越低。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场合更加广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成科传动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成科传动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95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