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头灯的远近灯切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31931.7 | 申请日: | 200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5021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24 |
发明(设计)人: | 严国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严国宾 |
主分类号: | F21V14/02 | 分类号: | F21V14/02;F21V19/02;//F21WF10110;F21Y10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黎光,张占榜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头灯 远近 切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头灯的远近灯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车辆所使用的车头灯,主要是具备有一双钨丝的灯泡(具有双光点),又利用切换钨丝以改变光点而改变焦距的聚焦方式,以获致远近灯的效果,如图1所示;诚然,这种现用的车头灯切换远近灯的结构属现用又相当普遍。藉此除了达到所需的远近灯切换目的外,尚能提供适当的照明亮度;但在科技进步的情况下,更新、更省电、更亮的氙气灯单光点灯管终于渐渐要取代传统钨丝灯泡。
又基于夜间安全性的原则,新科技研发采用一种亮度远胜于钨丝灯泡的氙气灯单光点灯管,然而其却只能提供一高亮度光点,对于替换原使用双光点钨丝灯泡将有困难。其虽提供更充足的照明光源,但此种氙气灯单光点灯管并无法于使用时直接达到切换远近灯的目的与效果,故其一般皆是于车头两侧以各配置两个反射灯座的型式,以分别提供远光灯与近光灯,可是这种作法,又将导致成本提高,对于原装设单个反射灯座的车辆将无法适用或换装。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有感于现用车头灯所使用的灯泡及远近灯切换装置如要更换新科技的氙气灯单光点光源体,将无法达到切换远近灯的未尽完善处,乃经详思细索,并积多年从事专业研究开发经验,终而有本实用新型的诞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车头灯的远近灯切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是由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车头灯的远近灯切换装置,其特征是:
一壳体,是一端形成枢接部,且下方周缘表面形成浮凸的半圆柱形出线孔,另端则设有具束线孔的底盖封闭;
一座体,是剖面呈U型,其内嵌设具线圈磁回路的线圈组;
一线圈组,是具有一中央设穿孔且外缘复绕设有线材的线轮,于穿孔内设有相配合的固定座及滑动杆,其端缘外侧设垫片,又于滑动杆外围套设有一弹性体及相异于凸锥端复套设一止挡片;
一套接管座,是一端设套接部,另端设卡接部,并于其内壁面形成有有一凸出的肋条;
一灯管滑动支座,是一圆管体,并于其管体周缘面适位形成有一滑槽;
一灯管,是内具单一发光点的,该灯管并自发光点分别牵引出一高、低压侧引出线;
一结合座,是中央设透孔周缘设有多个结合翼,表面适位设有多个结合孔,以供汽车灯座的结合定位;
藉以利用通电使线圈组产生磁场效应的磁性相吸,并促使其内的滑动杆向下吸引与固定座吸附成一体,且连带使灯管滑动支座带动灯管向后位移7mm距离,又于断电失去磁场效应时,同时搭配弹性体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使其复位,藉各结构可使单光点的灯管形成前后位移而改变聚焦,藉以达成切换远近灯的目的与功效。
除上述必要技术特征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补充如下技术内容:
其中于壳体的枢接部内周缘环壁上设有凸出的卡榫。
其中线圈组的穿孔内的固定座是一端形成凹锥状,而滑动杆相对应的端形成凸锥状。
其中的止挡片是于一端面形成凸起的嵌合部与灯管滑动支座底部相结合,另一端面则是与滑动杆一端相抵触提供弹性体的适当挡止作用。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电流导通线圈产生磁性,使固设有灯管的灯管滑动支座与线圈组的磁性相吸作用,同时再适时搭配弹性体的弹性回复力复位,将促使氙气灯单光点灯管产生向前或向后至少7mm距离的位移效果而获致改变聚焦的方式,藉以达成所需的切换远、近灯的目的与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严国宾,未经严国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19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隐形二道锁收合装置的高脚椅
- 下一篇:混凝土输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