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扶拖拉机配套驱动型耙浆平地机无效
申请号: | 01234678.0 | 申请日: | 200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4962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26 |
发明(设计)人: | 孙仕明;姜明海;韩宏宇;王立军;程亨曼;孙文峰;陶继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B33/02 | 分类号: | A01B33/02;A01B3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0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扶拖拉机 配套 驱动 型耙浆 平地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中的水田耕整地机具,用于完成水田翻耕或旋耕泡田后的碎土、耙浆、压茬及平地作业。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水田整地通常是先用翻地犁翻耕或者旋耕机旋耕,然后泡水(俗称泡田),再利用水耙轮反复碾压,完成水田整地的碎土、耙浆作业。由于水田整地质量的高低和优劣,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水田的用水量,所以农业上十分重视水田整地作业环节。传统的水耙轮碎土、耙浆耕作主要依靠其对水田土壤的被动碾压,且需反复多次,不仅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而且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的通透性降低,不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降低了水稻产量。另外,水耙轮碾压成浆,浆层深浅不匀,使水稻生产过程中渗水、漏水严重,一方面浪费大量水资源,又一方面渗漏水又带走大量的养分,降低稻田内水温,影响水稻生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水耙轮在水田耙浆作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不足,设计提供一种与带有动力输出轴结构的手扶式拖拉机配套驱动型耙浆平地机,该机一次进地即可完成水田翻耕或旋耕泡田后的碎土、耙浆、压茬及平地作业,达到提高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节约水力资源、保护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中营养成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并增产增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设计是,手扶拖拉机配套驱动型耙浆平地机由机架、上罩板、后罩板、悬挂架和拖平板装配构成:利用悬挂架的上轴瓦、下轴瓦与机架的左管梁与被动轴总成、右管梁装配,将机架夹紧在悬挂架上;上罩板利用机架的左侧板传动链盒和右侧板固定在机架上,后罩板通过挂接管与上罩板后壁上的固定销轴铰接,其后罩板的长轴两端插入配装在上罩板左右侧壁后部开设的长孔内;用拖平板上的铰连座与后罩板上的拖平板铰链座的铰接结构,将拖平板铰连在后罩板的后下部,构成本机总体结构。机架由固装着左管梁及被动轴总成和右管梁的啮合套总成通过左侧板传动链盒、右侧板、刀辊轴座与刀轴总成构成;悬挂架由前梁、后梁、左右侧板、下轴瓦、左右拉筋挂耳、张紧链轮支臂和连接板焊合而成;在后罩板下端上安装一排前压茬弹齿;大拖平板、小拖平板、脚踏加压杆、后压茬弹齿及铰连座构成拖平板;机架的刀轴总成上的刀柄裤沿刀辊轴圆周切线方向均匀对称焊合,一对刀柄裤内分别固装左耙浆刀和右耙浆刀。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性能先进、作业效率高、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作业后水田浆层深且均匀,根茬覆盖严密,田间平整光滑,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水资源和土壤营养成份流失明显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手扶拖拉机配套驱动型耙浆平地机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向视图;
图3是机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悬挂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7是上罩板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图9是后罩板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侧向视图;
图11是拖平板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侧向视图;
图13是刀轴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A-A剖视图。
图中件号说明:
1、机架、2、上罩板、3、后罩板、4、悬挂架、5、拖平板、6、左侧板传动链盒、7、左管梁及被动轴总成、8、升降摇臂、9、啮合套总成、10、右管梁、11、右侧板、12、刀辊轴座、13、刀轴总成、14、转轴座、15、左右侧板、16、前梁、17、连接板、18、后梁、19、上轴瓦、20、下轴瓦、21、吊装拉杆、22、左右拉筋挂耳、23、张紧轮支臂、24、固定销轴、25、长轴、26、长孔、27、挂接管、28、定位弹簧、29、前压茬弹齿、30、拖平板铰链座、31、小拖平板、32、大拖平板、33、脚踏加压杆、34、铰链座、35、小拖平板、36、后压茬弹齿、37、刀柄裤、38、刀辊轴、39、左耙浆刀、40、右耙浆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未经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46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